今年4月底,一家三口搭火車、騎鐵馬,去了約克附近的港市Hull,以及北海濱的觀光小鎮Hornsea。
一直想好好來寫篇遊記,提供一些資訊,說一些見聞,丟一些想法。四個月過去了,都沒動手,眼看之後幾個月也不會比較有空,因此還是務實一點吧!先把照片大致分類貼出來,大家自己來看圖猜故事。
我們騎鐵馬的路線已經在Google Map上畫出來,連結如下:
Google Map: Cycling from Hull to Hornsea
其他的,就留給大家自由提問囉!
目前分類:行旅遊蹤 (9)
- Sep 03 Wed 2008 23:58
北海鐵馬之旅照片(圖多)
- Jun 12 Tue 2007 07:32
英格蘭鄉村的味道──科茲窩照片集(二)
原來計畫第二天走完科茲窩路,第三天就在 C.Campden 逛逛,然後回到 Moreton-in-Marsh 去搭火車回家。但因為 C.Campden 不大,第一天下午就逛完了,所以這第三天,就空出來了。
晚上把民宿主人提供的資料再研究一次,還是沒找到什麼合適的去處。附近是有些可愛動物農場或日式庭園一類的景點,但都得要搭公車,時間不好掌握,再者我們也不是很愛。最後決定,就往 Moreton-in-Marsh 的方向再走一段。倒不是為了省公車錢(其實也省不到),而是不想早早就到那邊枯等火車。
第三天一早,吃過民宿豐盛的英式早餐,背上我們全套的行李,就上路啦!
容媽先帶容容去民宿附近的公園玩,我跑一了趟旅遊資訊中心,從那邊得到兩個有用的訊息。第一:我們是不可能走到Moreton-in-Marsh的,那路程比從Broadway走回C.Campden還遠。比較可行的是走到附近的一個迷你小鎮──Broad Campden,再從那邊搭車去火車站。第二:這個迷你小鎮 B.Campden真的很迷你,沒必要用到市區地圖。
另外,資訊中心的人推薦我去附近一個叫 Stratford 的小城,說那是莎士比亞的出生地,有幾個地方值得看看。不過,我們帶著小孩行動速度慢,還是別趕這種行程才是。只好把這一條列為無用的資訊啦!
從C.Campden走到B.Campden的這段,叫做「中英格蘭步道」 (Heart of England Way),跟科茲窩路的感覺又不太一樣。請看照片:
從我們住的 Cornerways 民宿往東南走一小段,就到了這片大草地,裡面還有個不錯的遊戲場。

這裡的景色很不賴。趁容容在玩球,先把今天的路線弄清楚。

大草地旁邊有一條「馬道」,顧名思義,是專門提供騎士門騎馬用的。車輛不能進來,但行人則不受限制。在這一帶,騎馬似乎是很普遍的活動。
中英格蘭路

中英格蘭路的指標。

Bye-bye 囉! Chipping Campden!


這些可不是荒野,都是有主的牧場呢!好大一片!

前一張圖裡面那兩棵大樹,樹下的兔子洞。


這一路上有些地方的草,好像比科茲窩路那邊要粗壯很多。

有一段的土地已經乾裂。我想起去年的新聞,說英國西南部正經歷一場大乾旱。
那些粗壯的草,可能不是牧草,而是用來綠化以留住土壤的。

旱地旁邊的一條小溪。

溪上面覆蓋了很多樹枝,很隱密,裡面可能住了不少動物。
這條路沒有科茲窩路熱門,路過的人可能較少。我們經過時,溪中突然一陣騷動,兩隻雁鴨衝出來飛上天。我想,我們是互相嚇到對方了。

容容已經睡著了。

這是另一種柵欄的設計,讓人可以踏著木板翻過去,但動物卻過不去。

接近B.Campden了,這裡看來像是個果園。

有一段路窄成這樣,還要過一個門,讓人懷疑是不是走錯了。
超迷你小鎮──Broad Campden

B.Campden的房子。

陸續看過 C.Campden, Broadway, B.Campden 這幾個小鎮的房子,有沒有感受到其間的一些一致性呢?那大概就是科茲窩的建築特色了!

這個地區的傳統屋頂,應該是用麥桿作成的。這讓我想起日本岐阜縣的白川鄉的合掌造。
雖然是臨時起意走這段路,但我們後來很高興做了這樣的決定。我們在 B.Campden 唯一的公車站旁邊,名叫 Bakers Arms 的餐館,吃了午餐。這可能是此地唯一的餐館了,在裡面用餐的看來多是當地人,餐的味道不錯,價格也實惠。
結帳時,我特別問了老闆娘,為什麼很多餐館都叫做 "XXX Arms"。嘿,結果她也不知道,還問了旁邊吃飯的另一個中年人,附近幾個人都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紛紛說:「我應該要知道的啊!但居然不知道,哈哈!」後來,大夥兒七嘴八舌的,得出一個結論:可能是跟臂章(armband)有關,至於其中的來由,就實在很難考究了。
Bakers Arms後面藏著一個給當地孩子玩的小公園。等車的時候,容容還在那兒玩了好一會兒。看到後面那片石牆了嗎?跟昨天在山上看到的是同一款,這應該算是科茲窩的特色啦!

Bakers Arms對面就是一片大牧場。照片的左邊有一個人在跑,中間有一條狗跟一台沙灘摩托車。他們正在趕羊啦!

我們搭火車的地方,也是旅遊資訊中心的人口中的繁忙市鎮──Moreton-in-Marsh,我這都市人倒是看不出來繁忙在哪裡!

回到布里斯托啦!給大家看看車站點燈之後的長相。

搭公車回家。The End.
站內相關文章
- Jun 09 Sat 2007 12:54
在英國徒步旅行──科茲窩(Cotswold)

第一次知道英國的 National Trail,是去年二月,去英國文化協會辦公室考 IELTS 口試的時候,隨手翻英國旅遊書翻到的。那時候只瞄了幾眼,約略知道英國每個區域都有好幾條長距離的步道,適合徒步旅行。我們倆都是很愛走路的人,「至少要走過其中一條」就成了我們來英國的第二重要的目的(最重要的還是拿到學位囉!)
來英國大半年,生活跟課業都稍稍上軌道,利用復活節假期實現了這個醞釀很久的旅行計劃。我們的目的地叫做科茲窩(Cotswold)。
科茲窩山脈就在布里斯托(Bristol)附近。記得去年有個下午,我去系館上英文輔導課。課上完,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跟老師閒聊。我提到想要去走 National Trail,老師竟然就透過大片的窗子,指著遠方的高地說:「喔,就在那裡啊!如果不是要上這堂課,天氣這麼好的日子,我人應該已經在那裡囉!」我才知道 原來他也是個自然愛好者。他說,科茲窩是「典型的英格蘭鄉村」。
相較於在台灣爬山隨便就海拔上千公尺的經驗,科茲窩山脈實在是非常平緩:全區最高只有海拔三百多公尺,剛好適合我們這種需要攜帶幼童的「行動不便者」。反覆比對了各種資料之後,我們選定科茲窩步道最北端的 Chipping Campden 為住宿點。
選這裡有三個原因:第一、去到那裡不難,搭二小時火車再搭半小時的公車就可以到了。第二、Chipping Campden 往南八公里,就是另一個城鎮Broadway,這兩鎮之間有公車互通。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把大件行李放在 Chipping Campden,只要背著15公斤的容容「輕裝」上路(去程坐公車、回程走路)。而且,由南往北走是背著陽光,應該會比較舒服。第三、據說此鎮是整個科茲窩地區最努力保存歷史風貌的。
走文至此,似乎應該開始放照片了,好讓大夥瞧瞧英格蘭鄉村究竟是長成什麼模樣。不過,為了維持版面簡潔,我打算另開一篇專門放照片。這趟旅行,除了天氣好、景色佳,方便的交通與舒服的民宿,也讓我很滿意。底下列出住宿交通的相關網站連結,請有興趣的人客自行前往囉!
站內相關文章
相關資訊與站外連結
- C.Campden 地區的住宿資料可以在這裡找到,裡面也有介紹此鎮附近的景點。
- 我們住的是 Cornerways B&B 民宿,布置用心、空間寬敞、離公車站又近,值得推薦!
- 科茲窩地區交通資訊可以看官方提供的搭大眾交通遊科茲窩小冊子。
- Lonely Planet 出版的 Walking in Britain,提供很多實用的資訊。
- 至於地圖,我推薦使用 OrdanceSurvey 編號 OL45,標題是 The Cotswolds 的地圖。
- Jun 09 Sat 2007 12:50
英格蘭鄉村的味道──科茲窩照片集(一)
這趟科茲窩徒步旅行總共三天。兩個晚上都住在ChippingCampden,先來看看這個小鎮的樣貌吧!
Chipping Campden 古鎮風貌
(圖在前,說明文字接在圖後)

C.Campden的主要街道。
英國許多小城鎮的最主要的那條街都取名為High Street,這裡也是。

位於High Street上的舊市場古蹟。

這排房子是兩百年前一位慈善家出錢,蓋來給十二位最窮困的男女住的,
現在還有住人喔!

這裡是C.Campdem中學的運動場,有四個標準足球場,非常大。
我們每天傍晚都帶容容來這踢球。

踢完球就在旁邊的野餐桌吃晚餐。運動後胃口特別好。

Cornerways民宿。很巧吧!名字跟這個部落格一樣。主人給了我們一個超大的房間,還端出一箱她兒子小時候的玩具,要給容容打發時間。

第二天早上,在車站等車要坐去Broadway。車站旁邊立著這個石碑,說這是科茲窩路的起點與終點,跟步道另一端的巴斯(Bath)距離100公里。
另一個位於科茲窩路上的小鎮──Broadway。







上面這些都是在Broadway拍的。我們搭車來這兒,再走回C.Campden。
兩個鎮有著類似的風格,但這裡的房子比較新,商店多很多,路旁的綠帶與人行空間也比較寬。
科茲窩路──從Broadway到C.Campden

走在Broadway 的 High Street,其實就已經踏上科茲窩路了。沿著High Street往東走,會看到這個指示牌,把我們帶離市區。


再往前走大約10分鐘,竟然就有這樣的景象。
哈哈!只能說我們都市人大驚小怪,早該料到的:台灣的農地大多用於種植,而英國這裡,用來放牧的好像還多一些。

科茲窩路跟我們在台灣熟悉的「步道」不太一樣,它有時候是順著既有道路走,
有時候,就像這樣,穿梭在牧場中。

每一塊地似乎各有其主,用圍欄標得清清楚楚。從一塊地要走到另一塊地,就要穿過這樣的閘門。一片門加上那個圓弧狀的圍欄,不需要鎖門,就能保證裡面的動物跑不出來。這樣的設計,也許是地主願意開放路權給公眾行走的關鍵。要不然,遇上沒把門鎖好的粗心遊客,麻煩就大了。

地主願意開放路權,裡面的動物願意嗎?
這匹年輕的馬,個頭比我們高那麼多,就這樣站在門後死盯著我們,也不吭聲,盡是用鼻孔噴氣。我們跟牠「聊天」聊了好一會兒,才慢慢的、慢慢的、裝做很鎮定的走過去......

照片中間有一根木樁,遠處,樹叢缺口中間也有一根。就是靠這些木樁,讓我們在沒有「路」的草地上也能走對方向。

從Broadway出發,幾乎一路都在爬坡,再加上停下來看牛羊馬,我們花了兩個小時,才走到兩公里外 Broadway 塔附近的小餐館。他們賣的濃湯配麵包很好吃。不過,他們的食物不是用馬駝上來的啦!科茲窩路在這裡跟一條公路交會,除了我們以外的那些人客,都是開車來玩的。

餐館旁邊有鞦韆、滑梯、沙坑,。

這個塔(Broadway Tower)好像很有名,各家旅遊資訊裡都會提到。據說是從前有錢的地主蓋來彰顯自己地位的,孤伶伶的立在山頭上!這就是科茲窩路的最高點了。

過了那個塔,開始下坡。地主們做的圍欄,也從木樁加鐵絲,變成這種石牆。
看到這種石牆,讓我想起了澎湖的菜宅。

有些地方的泥土露出來,像是被走出一條路的樣子...

但這裡露出泥土的原因,只是農用機具要開過去,我們很直覺的跟著走,就迷路了。回頭重新找路,才意識到「跟著木樁上箭頭的方向走」有多麼重要!

下到平原後,走起來輕鬆多了。

射門!!
容容一路上嚷嚷著要玩球,這段路很平坦,就讓他下來踢球。


這一段名叫五哩路(Five Miles Drive),大概真的有五哩那麼長,走了好久,都是夾在兩排樹之間的寬闊草地。



五哩路走起來很舒服,而且景色怡人,是吧?

這顆球真是帶對了。容容這樣邊玩邊走,居然就走了兩三公里。陽光從背後照過來,書上說要由南往北走,果然沒錯。

除了玩球,還可以吹蒲公英。

地勢雖然平緩,走久了還是會累的。找個「樹蔭」來躺一下,實在是太舒服了!

五哩路走到盡頭,穿過一片林子,就看到C.Campden了耶!

中午12點開始,走了八公里,回到C.Campden幾經是晚上七點了。不過天還亮著呢,足夠讓我們再去學校運動場野餐!
還記得那時候的感覺是:「呼!終於走到了」。說不累是騙人的,但實在很過癮......(待續)
站內相關文章
- May 12 Sat 2007 09:55
英國海濱小鎮 Weston-super-mare
進入五月之後,變成了陰雨綿連的天氣,挺像台灣的梅雨季。在這之前,我差點以為英國多雨是騙人的呢!好在,我們已經趁天氣大好的四月,去玩了兩個地方。這篇先來介紹我們上上週去一日遊的濱海小鎮。
剛交完一篇作業那天,容容下午去公園玩,看到火車,說要坐。想一想,出去走走也不錯,就來看看附近有哪裡可以去吧!
布里斯托是個港市,雖然是河港,但離海也不遠。離海不遠這件事,除了從地圖上看得出來,滿天飛的海鷗也是個明證。能搭火車去的,有兩的地方可以選:往西北去有Severn Beach,往西南則有Weston-super-mare。
從手邊有限的資料中看起來,Weston-super-mare好像比較有得玩,就這樣定了。隔天,坐上火車,看到其他三四個家庭都帶著小孩,陸陸續續的上來,才知道我們應該是挑對地方了。
下車出站之後,雖然還稱不上有什麼人潮,但陸陸續續看到別人都往某個方向走,其中也不乏拎著小鏟子小水桶的,這倒省了我們自己認路的麻煩。跟著走了一段,就開始有往海濱的指標。從車站到海灘的距離很近,慢慢走,十分鐘就到了。人行道系統也蠻周到的,走起來挺舒服。
剛開始,覺得這邊不算是很熱鬧,在 Oxford street 路旁看到一個小市集裡有家超市,就趕緊先買了三明治、優格、冷的義大利麵,等一下中午可以吃。買完繼續往前,才發現這邊熱鬧的很,靠近 Beach Road 那邊,餐廳一家接著一家,價格跟Bristol比起來也算便宜,心裡後悔得要命,但已經來不及了。
我的印象中,英國人最愛的就是曬太陽,但那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就不同了。沙灘上,賺小孩子錢的生意真不少,有彈簧跳墊、有鞦韆、還有三四處攤販賣著風箏、沙鏟、海灘球等等。
我們自己帶了球、帶了鏟子,這兩樣就夠容容完兩個小時了,還好他對那些要跳要騎的,還沒開始感興趣,才能省下這筆花費。這裡的地勢平緩,退潮時海水可以退得很遠,聽說這沙灘從海岸公路算到有水的地方,可以有一英哩寬。但也因為地勢緩,沖刷力道小,沙子很細,泡水的沙子都變得有點像泥巴了。
我看沙灘上的小孩,以挖沙的居多。容容挖沙是挖沒兩下就填回來了,旁邊有些看起來四、五歲的,可能比較有力氣,也比較會計劃,竟然可以挖一個比自己身高還深的坑!
另外也有一些大人跟小孩在玩球,玩的不是橄欖球、就是足球。我們搞不清楚狀況,帶的球很輕,風一吹就滾,而且是往海裡吹,滾得飛快。容容看到球跑了,就趕緊去追。我本來不以為意,等怡伶提醒了,我才發現不妙,趕緊也去追。追了百來公尺衝到水裡去才把球給撈回來。
這樣邊混邊玩,玩到下午四點多,太陽漸漸斜了,人也漸漸少了,我們才收東西、穿鞋上岸。沿著岸邊散步,去旁邊一個叫做大碼頭 (Grand Pier) 的地方逛逛。結果,哪裡是什麼碼頭,根本就是個遊樂場,裡面擺了滿滿的遊戲機台,還有一座「小摩天輪」跟一個「自由落體」。我們不愛玩這一類的,趁容容還沒瞧出門道,趕緊落跑。
要走回去火車站之前,先在 Regent street跟High street的街角,外帶了炸雞、薯條跟三明治。這家的雞炸得好吃,三明治裡的蔬菜量足又新鮮。吃過難吃的超市午餐以後,這會兒總算吃到令人滿意的一餐。
Weston-super-mare 是 North Somerset 郡的政府所在地,城鎮規模不大,可是觀光化十分徹底。除了餐廳、遊樂場,還有不少賭場,生意也挺興隆,看來有不少人喜愛這種玩法。我們雖然不愛那些,但覺得這裡的沙灘還不錯,而且搭火車來很方便,就算各取所需吧!
旅遊資訊連結:
Weston 地圖 (GoogleMap連結)
照片分享:
↓ 在風很大的沙灘上踢球
↓ 跑去撿球時留下的腳印。左邊的是容容的,右邊的是少甫的。
↓ 各種營生:迷你馬 (還是驢?)、彈跳、攤販、光觀列車、水族館、大碼頭遊樂世界...
↓ 潮濕的沙灘上佈滿小洞,是螃蟹嗎?
↓ 從大碼頭 (Grand Pier) 看回來的沙灘
↓ 海灣的另一邊
↓ 行駛 Bristol 跟 Weston-super-mare 之間的火車,只有兩節車廂。
- Mar 03 Sat 2007 01:49
倫敦三日遊

舊曆年,容容的大直阿公阿嬤來英度假十日。六天在本城Bristol,另一天去附近名列世界遺產城市的巴斯Bath,最後三天倫敦。
照片已上網囉。但現在沒時間一一取名,先依照拍攝地點分類:
布里斯托(Bristol)照片
巴斯(Bath)照片
倫敦照片
首訪倫敦,就帶著二歲小孩,真是累夠了。去回程搭乘長途巴士,母子倆都會暈車;二歲小孩堅持要自己走路,半路得停下來商量;在沒有升降梯的地鐵站,推車搬上搬下的,比在Bristol爬坡還累。
幸好,倫敦通勤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急促迫人。也許是因為,我們都在早上九點之後才出門,而傍晚下班人潮心情較好的緣故。
帶著兩老一小,完成了這三天倫敦之旅,累雖累,也頗有成就感。至少,蜘蛛網般的地鐵,摸的有點熟了。除了倫敦塔橋、白金漢宮等著名地標之外,逛街逛博物館,走到腿酸,但老小都有些收穫。
大人逛了兩家最有名的百貨公司。Harrods,觀光客多,身邊十個人有八個講的不是英文。各種頂級時尚名牌羅列,我們買不起的,逛到最後只落了個眼花撩亂;但它一樓食物部可真是大觀園,這我們周家最拿手的自是不會錯過。在大菜市仔進出二十幾年的老媽,在蔬菜區一路指指點點,我跟在後頭像地陪又像跟班,聽她叫我以後不可再買難吃又葉子一堆的白花菜....等等。
老字號Liberty,可就有趣了--木地板走起來吱吱嘎嘎的,繞著四方天井、眺望各樓層,令人聯想到迪化街;但從窄小的木樓梯與來人錯身而過,彼此客氣的欠身禮讓,又可揣想十九世紀西方紳士淑女。我們來這第一任務是上廁所,解決後就隨意看看它著名的各式織物、一大區毛線手工藝。
文化方面,大英博物館,透明天幕大廳的空間,白,淨,令人屏息;展示間裡,玻璃櫃中盡是英國人四處掠奪來的珍貴文物,不過怪的是,那個氣氛完全不怕小孩亂闖。而自然史博物館,就更是考慮到小訪客的興趣了,光是那隻活動得唯妙唯肖的恐龍,就夠小孩看上大半天了。博物館都是免費的,還有室內午餐區;連寄行李推車的一英鎊,都是會退還的。< p/>
所以說,帶小孩去倫敦,光是博物館就值回票價。地鐵裡行的不便,有心理準備就好。也幸好,我們選的旅館臨近的地鐵站 Earl's Court,是少數有升降梯的站,而且,出站後馬上就有超市、各大速食店、中餐廳、藥局等等,生活機能極佳。最重要的是,在此站交叉的兩線地鐵,幾乎囊括了所有觀光目的地,還可直達希斯羅機場跟市中心巴士站。若要去倫敦,大力推薦住它附近好。
- Jul 04 Tue 2006 05:01
澎湖印象part2──太陽與房屋
再來談住。我們找的這間民宿,是一對原住板橋的年輕夫婦自己找地設計蓋的,他們今年五月才開張。位置很不錯,面對一片潮間帶,還可以看遠處飛機起降。牆面漆成美麗的鵝黃色、配上石材色屋頂跟綠色欄杆,設計很是出色。最令我們讚賞的是它有很大的面海庭院跟二樓面海露台。幸運的是,我們房間剛好面對著大露台;不幸的是,它位在二樓,也就是閣樓──結果熱到一個不行!這房間在夏天,即使是子夜,沒開冷氣是沒辦法待的。但如果老闆不心疼電費,那也就沒話說啦。
這裡也有一個有趣的經驗。本來我們訂舒服美麗的民宿,一方面也是設想容容午睡,我們可以回到漂亮的民宿去消磨一下午。結果因為那裡太熱,開冷氣還要很久才會涼,於是一點都不想回去(況且有時不順路)。於是就安排他四天在不同的"i"(information center)吹冷氣睡午覺。而且後來時間算到只要在往 i 的路上,他坐上機車5分鐘就會睡著,抵達後我就能安安靜靜的把他抱下來,直接進門找沙發!
話又說回來,澎湖的房子一定需要開冷氣嗎?參觀西嶼二崁陳宅古厝,感受過澎湖傳統建築「通亭」的通透涼風之後,我們發現,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各種隔熱及通風的設計。少甫的觀察是:老房子夠高、幾乎有五米,熱空氣輕會浮在上層,人活動的位置就在下層較涼的空氣中,這是利用空間自然創造的隔熱層(換句話說,我們在民宿就是住在隔熱層啦);再者,老房子牆厚,而且採用富含孔隙的咾咕石(就是珊瑚礁吧),孔隙中的空氣有隔熱效果,牆厚就能使熱傳導得慢一些。通風方面,一般人知道房間至少要有兩扇門窗才能對流,但忽略上層熱空氣也要導出去才行,而古厝就是靠山牆上的小開窗來導出熱空氣。在講究裝飾意涵的傳統建築中,這個小開窗常常裝飾成書卷或玉珮,美侖美奐,讓人幾乎忘了它同時也是肩負實用功能的。
以前編<古蹟入門>時,在紙上或現場看過眾多古厝,多少也了解到傳統建築的智慧;但如今加上澎湖強烈陽光的催化,才真正感受到其間的差別。現代人注重皮毛的設計,但是,要住的舒服,還是順應大地的頻率,才能真正安居吧!
- Jul 04 Tue 2006 04:51
澎湖印象part1--衣與食
上週五一家三口從澎湖玩四天回來,當晚就討論了好幾個題材可以寫,還稍事分配了一下。結果過了幾天還是沒動。是怎樣?唉。寫部落格這種事還是不要想太多;看來我還是沒從數學想想裡掙脫出來啊。(老實說也不能怪想想,整體來說極可能是職業病作祟。)
我一直無法了解「逆旅」是什麼意思,總覺得有個逆字放在旅前面實在是怪透了,難不成是坐時光機逆轉回到過去?但是對於「逆旅印象」這幾個字倒是有一些感覺(是雷驤的作品嗎?)。去旅行,雖然我們已經極力避免「觀光」,但是只停留個那麼幾天,所見所得也很難脫出「印象」二字。
就來說說我的澎湖印象吧。首先是穿著。夏天的澎湖,不用說是很熱很熱的了。其實說熱也不太對味,應該說是很「曬」。我過去從氣象報導中所理解的紫外線最強時間是10點到下午3點,但在澎湖要前後拉長,從上午8點一直到下午6點,在這段時間內只要出去而沒有防曬,馬上會被曬紅。一直擦防曬乳是遊客的對策,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防曬乳比較劣等,搽了一天之後皮膚就乾乾粗粗的,加上又黑,就像老了十歲。當地人呢,都戴一種頭巾連帽還連口罩(一體成型的;是不是叫陽巾?),還穿袖套、甚至戴手套(長褲是當然的)。當然這是女生的穿法,男人頂多穿件長袖,甚至不太看到戴鴨舌帽,所以男生都黑黑紅紅的。我到第三天防曬油搽得心裡毛毛的,開始想買套全副裝備來穿戴,最後因為快要回台灣、況且接著又要出國,就沒買。倒是給容容添了一頂寬邊的橙紅色牛仔帽,他本來的鴨舌帽實在不夠力。(從澎湖回來,他已經變成一個小黑人了!)
去澎湖四天我們並沒循慣例出海,一來是我們想去的南海行程很貴、二來是它很趕。所以我們就在本島各地玩沙灘,總共去了四個沙灘;而且發現沙灘邊都有玄武岩,所以也不用特地出海去看玄武岩。澎湖的沙灘是真的很棒,我已經記不起從小到大在台灣去過哪個沙灘有這麼像沙灘的。戲水的穿著,也是整個的不一樣。本姑娘穿著在游泳池運動的泳衣,下灘一看,糗了,沒有半個人穿泳衣。有些在海邊乘涼的老人家還盯著我瞧。大家都是穿平常的衣服下水,玩完了也不見有人在岸邊換衣,頂多是毛巾擦一下,就濕漉漉的騎上機車回家去了。特別是在馬公觀音亭,以及西嶼的池西,這兩處當地人去的沙灘,最為明顯。
再來講吃。去澎湖就吃海鮮,鮮美而禁得起天天吃的便宜食材,就屬蚵仔。回想一下,幾乎每天都吃到蚵仔吧!有的是連殼碳烤,有的是煮湯,都是又大顆又鮮。據民宿老闆說,一斤大約35元。我在家附近的菜市場買,一斤是80元。(可能一斤35是含殼秤的吧)。還有花枝丸也是一絕,在西嶼遊客中心的漁翁島餐廳,我們叫了一盤8個是100元,每顆都吃到很多整塊花枝噢。再來是仙人掌冰,我本以為是有仙人掌果肉的,想像中好似蘆薈肉,但其實是取仙人掌果的汁液,紫紅色的,用汁液凝成冰塊去剉冰。最後要談的是,青菜,幾乎完全沒有。四天下來只吃到放在麵裡的豆芽跟韭菜,還有爆香用的蔥跟九層塔!
- Apr 27 Thu 2006 00:44
想念登山
前天從南投山中回來,這是我第一次登上台灣的百岳(奇萊南峰).其實在我心中,有沒有攀上百岳是其次,過程中所見的景物,以及登山時調節身體律動與氣息,是最讓我想念的.
出發前還是處在持續三週的感冒狀態,神奇的是,在山上我一聲都沒咳,喉嚨也不痛了;但一下到霧社,喉嚨就癢癢開始咳.是因為山上氣溫較低?還是空氣好?還是因為有深呼吸有運動?
這三天行程據說算是登高山的初級班.第二天走比較多路;上午10公里緩上坡(雲海-天池山莊),下午4公里攻頂(山莊-奇萊南峰).上午從雲海到天池山莊,海拔介於2300~2800,整段處於雲霧帶,有松杉柏有菇有蕨類有鳥鳴有瀑布有吊橋,林相動植物豐富,景觀一級棒!至於攻頂,那真是肢體與毅力的考驗了.奇萊南峰3358公尺,沿路上都是箭竹林,不過步道很清楚;天氣是幸好沒下雨,寒風霧氣一波波的襲來.我怕冷空氣侵入上呼吸道,拉高圍巾遮住口鼻,結果呼出的熱氣導致眼鏡一片水氣.我乾脆摘下眼鏡,發現反而還看得清楚些,於是四肢並用埋頭苦爬(那時腦海浮現山羊的影像,牠可是峭壁陡坡的高手),到最後看到山頭了,隊友們站在山上為落後的我們幾個加油(不過當時有點想叫他們閉嘴),沒戴眼鏡的我抬頭看,只見幾團黑黑的身影,立在霧茫茫的山頭上,那景象真是超魔幻的!
雖然我並不很在意有沒有百岳的紀錄,但是經過攻頂的過程,我想那樣才是一個很完整的登山體驗.還有大崩壁是一定要的啦,走的時候又喘又戒慎,走完以後會想念.(但是千萬不要有落石,否則可就不會再想走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