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異鄉見聞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翹翹板
英國這裡兒童遊樂場的seesaw(翹翹板)跟台灣的長得不一樣。因此我想到一件關於遊樂設施安全的往事。幾年前在台北,我有一次帶暑期營隊,期間有個小女生玩校園中的翹翹板發生意外,緊急送醫,經檢查是下體輕微裂傷。那個翹翹板是台灣小學校園中常見的樣式,中間有支持點,若上面沒坐人,兩端之中有一端會著地,另一端會翹起來。事發原因是,跟小女生們一起玩翹翹板的有一個大人,她因故起身,這一站起,另一邊立即著地,力道過猛,還坐在上面的小女生就震得受傷了(我忘了這受傷的女生是跟大人坐同一邊、還是坐另一邊的)。當時家長接到通知趕來,經過我們說明事發經過,家長還很諒解地表示:孩子玩耍難免發生意外;幸好裂傷是會痊癒的。我們都沒想到,問題可能是出在,根本就不應該有那種形式的翹翹板。

在英國帶容容玩過好幾個遊戲場,這裡的seesaw跟上述肇禍的那種,設計不一樣。它也是中間支持點,但末端並不翹起或著地,沒坐人時就是水平的。兩邊都坐人在玩時,即使有一方突然起身,另一邊並不會有大幅高差,而且中間支點其實是強力彈簧,會吸震。另外,這種翹翹板的設計只能讓一端坐一人;而台灣那種,人像砝碼似的,只要有空位,可以一直添上去--這似乎也是它[好玩]的地方,看看添上誰會達到平衡或是撐不住。這兩種設計,比較之下,安全性就立刻分曉了。

如果台灣那種傳統式的翹翹板真的是不安全,實在應該讓它在校園中絕跡才是。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wntree park回到英國三週,雖然太陽偶而會露臉,印象中卻沒有哪一天是真正的晴天,都快忘記陽光的顏色了。

今天總算盼到一個無雲的大晴天。吃過午飯,兜著容容騎他的新腳踏車出門去。容容一時興起,說要騎去大約兩公里遠的一家超市。從家裏到超市,剛好都有腳踏車道或人行道,安全無虞。兩公里的路,走了四十多分鐘。進到超市,有一台投幣後會搖來搖去的車子,雖然我總是不給他投幣,但容容每次都要去坐,不搖也可以。坐夠了,就進去逛。才挑 了兩樣東西,就接到容容媽的電話,問我們有沒有淋到雨?聽得我一頭霧水。原來,不到一小時的光景,家裏那邊已經下起大雨,天都黑了。

人在超市裡,我實在很難想像外頭的狀況,只好等買完出去再說。出去一看,果然有下過雨的樣子。趁著沒雨,正要拉著容容走,就又開始滴雨,接著,劈哩啪啦的,竟然下起了小碎冰,我跟容容都覺得很新奇。

氣象局是有預告今天晚上會有凍雨 (sleet) ,就是高空結成冰的水滴,在落下的過程中開始融化,所以就變成雨跟冰雪齊落的情況,但冰的顆粒不像冰雹那麼大。我看身邊那些當地人,似乎不把這當一回事,大概是我少見多怪了。英國人見面總是拿天氣來當開場白,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有了這樣變化莫測的天氣,一定不怕沒有話題。


說到天氣,就不能不說到前陣子的大水。一月中旬,北英格蘭下了快兩週的大雨,雖然也是下下停停,但聽說已經超過往年平均的降雨量。結果,各地的水位漸漸拉高,政府也持續發佈洪水警報。

台灣常用「河水暴漲」這個詞,在這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這邊的地勢平緩,水走得慢。有天我經過某座橋下的涵洞,發現河水已經漫到路面來,但是河濱公園的單車到還是暢行無阻。後來,水位持續上漲,大約經過一個星期才漲到最高點。

水位最高的時候,河面大概有平常的兩倍寬,濱河的道路大部分都不能走了,也有一部分的房子受害。但因為約克是丘陵地,不像台北是沈積盆地,一片平坦。約克的河面比大部份的住宅都低很多,所以淹水的範圍也就控制在河的兩岸。底下這兩組照片,是平日跟淹水時的對照。

Rowntree Park Rowntree Park Flooding

Rowntree park Rowntree park flooding

其實,我也不是無聊到專門跑去看水。左上角照片裡那一大片綠地,是個公園,據說裡面有個很好玩的小孩遊樂場。為了給容容找樂子,過幾天就會來試試運氣,但結果總是令人失望。

文章開頭的那張照片,就是遊樂場還泡在水裡的樣子。泡水的遊樂場,對小孩(以及帶著小孩的爸爸)來說,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不過,這個可以蓄水的大公園,可能有助於分散水量,緩和洪水的危害呢!


去年我們在布里斯托過了一個暖冬,今年我們北遷到約克,原本就冷一些,而這個冬天,似乎也要比平均值再稍冷一些,而且愈北邊風愈大。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窗外正吹著每小時52英哩的陣風,對照台灣氣象局的標準,算是在輕度颱風的颱風眼啦!

除了強風,英國的氣象局也已經發佈了「劇烈天氣特報」,說這個週末將有大雪,約克郡的降雪機率是百分之六十,預計會積雪10到20公分......。氣象預報準不準還不知道,但今年似乎有機會見識一下北國的「寒冬」了。

還有,容容已經安排好下雪那天要做的活動了,他說:「到時候,我就拿雪丟爸爸,爸爸拿雪丟媽媽,媽媽,你就拿雪丟我,哈哈哈!」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3 Fri 2007 20:33
  • 初雪


雪地上的容容早上起來,先是隔著窗簾縫看到漏進來的陽光,打開窗簾後,發現對面的屋頂上,結了一層白白的霜。回想昨天看到的氣象預報,夜裡都還有個三四度,怎麼會結霜呢?

心裡納悶,眼睛卻看清楚了:窗外正飄著細細的雪花!一邊喊容媽跟容容來看,一邊去開屋子另一面的窗。那窗正對著公園,公園的草地上一大片都是白雪耶。看著陽光這樣曬,恐怕這雪沒多久就要融光了,趕緊拿著相機到後院拍幾張,留下證據。證據有了,就可以安心的吃早餐啦。九點多,整理好容容上學的行囊,出門,跟容容一起到對面的公園碰碰運氣。

才剛出家門,就感覺到今天的空氣特別冰冷。到了公園一看,那一大片雪,都還在那兒呢,太陽這樣曬了兩個小時也不會融化;柏油路也結了一層冰,挺滑的。我心裡那個「太陽出來,雪人就融化了」的印象,也不知道是從那裡來的。雖然以前讀的故事裡,冬天總是會下雪,但對於下雪的天氣卻是一點兒也不了解(註1)。

這是容容第二次看到雪,上一次是在布里斯托。那一次,容容正好生病,而且下的是雪雨,雪是看到了,卻無法好好欣賞。這次遇上大晴天,就好玩多了。

容容在路上小步跑著,聽那些雪塊被踩碎發出的嗶啵聲,感覺在滑滑的冰上面走路的感覺。玩了一陣子,容容還意猶未盡,但眼看又要趕不上幼稚園的點心時間了,只好帶著他離開(註2)。

去年在布里斯托,一直到二月才下了唯一的一次雪,而約克竟然十一月底就開始下雪了。上網查了一下,原來,今天早晨,約克實際氣溫只有零點七度,的確是有下雪的條件了;同一時間,布里斯托還有一點六度。有沒有下雪?不知道。

總之,約克是有比布里斯托冷一些。但大家都說去年是個大暖冬,所以也很這樣拿兩地來比較。要是今年的氣候恢復「正常」,那我們可能就會有一個下大雪的冬天了。

SSM15731 SSM15742 First snow SSM15739

【註解】
1. 這說明了我以前讀的那些故事,都不是台灣本土的文學。奈何,唸了那麼多年與現實脫節的本國歷史與本國地理,我也已經麻木了,根本沒發覺那些故事的場景不在台灣。這幾年,學校歷史課本的改革,鬧得風風雨雨,但是,各位,這不只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更根本的,是否有能力分辨真實與虛幻的問題啊!

2. 容容原本參加下午時段的幼稚園,從本週起改成早上。但我們的作息時間還調不過來,因此他總是只能趕上吃點心。對我們家來說,吃,的確是很重要的。每次容容去幼稚園回來,我們一定會問的問題就是:「你今天有沒有吃到點心啊?」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是簡要說明我們所知道的英國幼托制度。

養小孩的經濟負擔不輕,尤其這點在台灣已經成為許多人不敢生育的理由。英國的托育費用也是很高的,但政府有不少措施來幫忙這件事。例如,有小孩的家庭可以減稅、育嬰假是七個月而且有薪(原本薪水的九成)、另外好像還可以每月固定領津貼(tax credit)等等。我們不是英國納稅人,這部份的細節不是很清楚。不過,大概是因為有這些福利,算一算,父或母一方留在家帶小孩,經濟上可能不會損失太大,所以我看到這裡的幼兒多半都是媽媽自己帶(爸爸很少)。一次帶兩三個小孩的頗常見,我看過的情況是:媽媽胸前掛一個、推車裡坐一個、最大的那個自己扶著推車走。

小孩滿三歲之後,地方政府提供每週固定時數的免費幼托。不分納稅與否,只要是住在英國的小孩,都有這個資格。時數是多少呢?Bristol跟York一樣,每週是免費12.5小時。看是要送小孩去遊戲團體(playgroup)、私立幼稚園(private nursery)、還是公立小學附設的幼稚園(nursery class in primary school)、公立幼稚園(infant school)、或是有證照的褓姆(childminder),都可以,只要小孩滿三歲(註),這些機構會向地方政府申請這些時數的補助款,家長只要填一張單子就可以了。

如果送去私立的(例如我們去大學裡的幼稚園),一個時段(session,指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通常是4~5個小時,所以一週至少可以去二個免費時段,去三個時段就墊些錢,每小時通常是5鎊左右。如果去公立的,它的時段比較短,大約是2.5小時,所以一週就可以去五個免費時段--也就是每週可以去五個半天。公立學校另有[午餐俱樂部 (lunch club)] 跟[課後俱樂部 (after school club)],收一點錢,餐要自備,小孩留在學校有人照顧,算是延伸在校時間的做法吧。

所以,整體來說,小孩滿三歲就會送去幼托機構,但通常不是去全天,一週去兩個或三個時段都是可以的,這是跟一般台灣幼托機構不同之處。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模式,也許跟幼兒發展、國家福利制度都有關係吧。

小孩滿五歲,就正式進入義務教育體系,每天去公立小學上課,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半。課前課後如有需要,就要另外付錢參加前述的 [俱樂部]。小孩入學通常要提早申請,尤其是都市中某些熱門地區,通常家長是在一年前就提出申請,否則可能會沒有離家近的學校可以上。

(註):並不是過了三歲生日那天就可以享免費,還得要配合學期。例如容的生日在十月中,秋季學期已經開始了,所以他要到春季學期才能享有免費。(英國學校是三學期制:秋-->春-->夏)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ve playing with waterfeet and....near corn st.Castle ParkSSM13569SSM13582SSM15142SSM13610SSM15006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落湯雞

上週二Brsitol下了一陣豪雨,少甫那時候剛好下課要回家,就遇上了。我跟容容正站在家裡窗前,觀賞順著山坡急速下衝的水流,一看到少甫沒撐傘從窗下走過,不等他掏鑰匙我就按開門,還準備好大毛巾了。他的鞋是防水的,但因為襪子濕透所以鞋也積水了。為什麼不撐傘?因為傘開花了;為什麼沒穿Core-Tex(防雨外套)?因為身為台北人的我們,向來看不起英國的雨。這場雨算是來這裡遇到最大的,但前後也不過十分鐘。

鞋積水有研究說,由於氣候變遷,熱帶才有的大雨,在英國會愈來愈頻繁。這幾週的確有可觀降雨,今天看新聞,英格蘭中北部的洪水災害是頭條,據報有幾百人受困,畫 面上看起來淹水到膝蓋以上了,中部大城雪菲爾德(Shefild)受創嚴重。我們目前居住的Bristol是西部最大城,而附近的幾個郡也傳出些許災情。 不過,請放心,我們都沒事,今天沒有特別感覺下雨多,下午帶容出去時還有藍天呢,只是陣風頗強。(下雨影響到氣溫。此時夏季六月,低溫居然是13度左 右!)英國俗諺April shower(四月雨),可是今年四月不但罕見的熱,而且還一滴雨也沒,看樣子April shower是搬到六月來了。

BBC西部報導說,過去24小時的降雨量是60公釐。我查了台灣中央氣象局資料,六月初台北下雨,有時一天將近90公釐呢。英國地勢平,河川又都沒有蓋堤防,所以降雨60公釐就淹水了。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以為,配鏡看牙這種事,撐到回台再處理就好,畢竟在英國做這兩件事的程序與台灣不同,而且據說比較貴。不過,就在這一週內,我居然去配了一副價格跟台灣差不多的近視太陽眼鏡,還去看了英國健保(NHS)給付的牙醫。

近來布里斯托陽光普照,眼睛被光炫的不太舒服;不舒服也就算了,紫外線過多患了白內障就不好。市面上買一副抗UV的太陽眼鏡其實很容易,價格也還合理,然而我是近視七百度,當家庭主婦之後久已不戴隱形眼鏡,要戴太陽眼鏡勢必得去配有度數才行。這姑且翻譯為處方太陽眼鏡(prescription sunglasses,因為在英國配鏡要有驗光師開的處方簽),我想那是很貴的。想了幾個月,容爸在藥妝店Boots買尿布後拿到一張折價卷,說是所有太 陽眼鏡半價,包括處方太陽眼鏡,截止時間就在四天之後--那就把握這個機會,去配吧!

Boots這個藥妝店有配鏡部門。程序是:預約驗光時間(就是隔天而已)、驗光並檢查眼睛、挑鏡框、配鏡、付錢。驗光跟檢查的部份,收費是18鎊,如果有 HS2(低收入戶醫療費用減免證明)就免錢。驗光檢查應是屬於醫療行為,就像在問診一樣。我提到以前曾有眼科醫師發現我某眼視網膜上有一塊黑色素沉積,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這個驗光師詳細的檢查了我兩眼內部--最後好像是沒有發現什麼。不過他驗出來度數跟在台灣驗的有些微差距,不知道哪個才對。檢查完出去挑鏡框,再來配鏡,另由一位配鏡師處理。我挑了一副從79鎊降到59鎊的Guess鏡框含鏡片,這部份可以折價一半;但因為我度數高,配超薄鏡片另加 60鎊,就沒打折了。總共加起來這付眼鏡是89鎊,跟現役得恩堂一副5000台幣,比起來貴個七百多台幣。

雖說跟台灣價格相去不遠,但中高度數的眼鏡,動不動就要五千以上。只好希望眼鏡能盡量用久一點囉!

以前在台灣定期看牙,難免有小蛀洞,磨掉補起來就是了。不過有一次,好端端的居然上門牙附近發炎了,緊急去巷口牙醫那裡,照完X光,他居然說蛀到牙髓了 (外表可是幾乎完好如初啊,從哪蛀的啊?),只好抽神經再填起來,那牙醫一直勸說我做牙套,七千多,說是日後比較不會崩、也比較美觀。我並不打算花那個錢。

這兩天,下牙齦有些腫,鄰近的牙齒基部有個缺洞,我擔心舊事重演,著急的要找牙醫。可是,在英國,就算是你家巷口有牙醫,也不能說進就進,得要看牙醫收不收才行。問題就在這兒:絕大多數開業牙醫不收健保成人。如果你不是小孩、不是孕婦、沒有HC2證明,那你看牙就要自負全額。我上網查過,Bristol大學校區這一帶(Kingsdown、Cotham、Redland、Clifton)全都沒有收NHS病人的牙醫診所。唯一例外的,只有市中心的 Citygate NHS Walk-In Center。NHS設這種診所,免預約,大概是方便不能等的病人。好吧,那就打電話去,但電話裡又給了我另一個晚上才打的電話(Out-of- Hours Triage),不知道為什麼?總之,就打,接電話的護士會先問你的情況,大概是視嚴重程度才來約時間。反正我說牙齦在腫、牙齒有洞,她就說隔天下午一點 半,然後說要45鎊。這費率我先前查過,是包括全口檢查洗牙、補洞(不管幾個洞)。雖然貴,但是如果真的蛀了也不能不處理,就去了。

去到,上二樓,坐櫃檯是個笑起來很大聲的護士,這跟一般英國人不同,我喜歡。她讓我填病史,低調的再確認一次我知道要付錢(因為普通看醫生是不用錢的),然後就被請進去了。牙醫看我的牙,她疑惑的說:很好啊?我指給她看那個洞,她說:啊,你是對的;不過我看這不是蛀牙,而是日久刷牙的結果,而且對稱的另一邊也是這樣喔;牙齦流血?嗯,但還是要繼續刷喔、牙線也要用喔,血會自己停的。我又提到最後面臼齒有一大塊黑斑,她也說那不是蛀牙,而是以前的補牙處上面的黑垢,沒關係的。她問我要不要補洞,我想都已經來了,就 補吧。她很仔細,連放棉花這個動作都會邊做邊說明,噴氣讓人覺得涼痛還會sorry呢。

我覺得很幸運,因為之前在網上查資料,有些台灣同學碰過比較粗魯的醫生,說是不敢領教NHS的服務。我想這真的是因人、因城市而異吧。不過,另一邊我也小擔心:糟,這樣就要付45鎊喔?出來付錢,結果,是16鎊找10p。

總之呢,我想是這樣:牙齒自己要照顧好,用正確刷法刷兩次、牙線一次,牙齒就不會爛到哪裡去。以每半年須檢查一次的頻率來說,NHS牙醫付45鎊洗牙並且補到好,算起來也比每個月健保費600台幣繳半年來的便宜。還有,台灣家裡巷口那個牙醫,每次弄完最後都鼓吹我裝牙套,我看也不用太相信。醫生說的話,有些確實是醫矚,但有些可能只是讓他可以賺錢的提議而已。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是 "醫生講的" 就花了冤枉錢呢?

最後,我還是來申請HS2好了,看能不能再省一些啦!

 

18.July 後記:那副太陽眼鏡因為鏡框缺貨,讓我等了一個多月,經詢問店員還是說他們不知道何時才會好,我乾脆取消訂單。這店這樣服務算是有問題,不過我就懶得計較了,反正省一筆錢也不錯。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年11月,來到英國不久,怡伶就帶容容去了布里斯托動物園,並且寫下她的第一手觀察。只是,帶著一個二歲兒,實在很難看得仔細。今天看到鹿猿蜥蜥刊載的這篇小而美的布里斯托動物園,介紹了這個動物園的發展過程,以及從1990年開始推動的「二十年發展計畫」。

讀完後,就不難明白布里斯托動物園何以能造就今日的樣貌了。但我還想不通的是,經營動物園的這群英國人,怎麼會想到要將動物園的目標訂為「提升圈養品質、推展保育教育、投入野外保育研究」,並且把這些目標的落實,稱為「發展」?

目前看來,台灣的主流邏輯還是「發展 = 擴張 = 硬體建設」,對這個邏輯有所反省的,卻是一群沒有什麼資源的人。是歷史的機緣,造成了台英兩國不同的結果,還是,單純的因為我們起步較晚呢?


相關閱讀建議


@ 類似主題文章:訪動物園想台灣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由少甫每週四去領蔬菜箱,接連兩次是一位老先生在場主持。這樣見面兩次之後,他拿出一本繁體中文書來給少甫看,問是否這是我們國家的字,少甫很驚訝的問他怎會有中文書?老先生說他是作者,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借去翻翻看,下週再還。


書名叫做<小小地球>,中文版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以前我就頗喜歡這家出版社的書,它們常常設計得清淡素雅,題目有深度、而且好看。拿回來看了封面折口作者介紹,這位作者、也就是在現場發菜的老先生,就是Leigh Court有機農場的創辦人James Bruges。十二歲前在喀什米爾度過,後來回英成為建築師,再後來就放下建築,開了農場、從事有機產銷。

書借回來當時,我們各忙於作業及考試,此外還得花時間陪公子,因此只看了幾篇。這書拿起來很輕,是再生紙做的;雖全是短篇文章,但內容非常紮實,論及農漁業、能源、國際強權與金權等等,每一個都是大題目,他分篇用小文章處理,體貼讀者。只看了幾篇,就知道他的觀點非常與眾不同,例如,他反對銀行收放利息。初看,我想翻譯者應該有盡職,不過我還是比較想看原文,於是跟圖書館預約了原版,但還沒到。這繁體中文版,隔一週由我去領菜,順便跟老先生續借了。

就來讀吧!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知道在其他說英語的地方是不是這樣,不過,英國人見面總是來一句:How are you?例如在樓梯間遇到、互相hello之後還有一點點時間要打發時,就會冒出這個問句。我們也許太認真,不過這真是教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才好。中文裡人家說句"你好",我們也就回個"你好",這不是簡單多了嗎?

例如說,第一次遇見住三樓那位漂亮小姐,是在我們一起進門時,我帶著容容才剛爬完令人氣喘吁吁的上坡路,她在前頭,一邊用鎖匙開門,一邊巧笑倩兮地拋出How are you,我脫口而出的是國中英語訓練的 fine, thank you,轉念覺得這樣對鄰居太敷衍,又加了句but tired,然而她也只是輕輕oh了一聲,然後還是巧笑倩兮地上樓去了。(我不禁在心裡想著:哼,以後你有小孩的話,你就知道了!)

二樓那位來自非洲坦尚尼亞的先生,他的L總是發成彈舌音、我總要聽好半天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雖是這樣的腔,他也有拋一句How are you的習慣。一聽到這句,我總是很機械的反應 fine Thank you(唉,國中英語像訓練鸚鵡似的,快要幾十年了還主宰著我的腦袋)。我總覺得這樣的應答很無謂--別人絕不是真心要探問你的狀況,於是我們的回答也不必反映自己;大家嘴上說著這一套、過去了就算了。其實,細究起來,說"你好"不也只是行禮如儀?但是,別人拋"你好",我回以"你好",我並不感到彆扭啊。

想起在台灣如果門口遇到鄰居,大家似乎總是習慣說句:"要出去喔?"其實這也只是隨便招呼,彼此都知道沒有探詢的意思,比起"你好"顯得親切一點。然而這如果照翻成英文來打招呼,似乎就很不合宜了。大概由於兩種語言文化的招呼語(或起頭話)的某種扞格,在這裡我感覺自己很難跟別人開啟交談。但是,假如有開始交談的話,英國人很喜歡在陳述之後加上反問(isn't it ? doesn't it ? )即使這也只是習慣、或可歸為無謂一類(他沒有真的要你回答),但這種結構似乎較能讓球在兩方之間傳來傳去。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早上跟台北skype,媽看新聞說英國有暴風雨成災。我這才想起,對喔,上週二看電視天氣預報說,週四會有storm,於是那天我跟容容就沒出去,從屋內朝窗外看起來也沒怎樣,所以根本就忘了這檔事。但少甫有出門,他說雨傘開花、防雨帽子被風吹的滾了好遠才追到、路上行人走路都東倒西歪。我們沒看新聞所以不知道原來這場暴風雨已造成全歐洲幾十人死傷。

以前對英國天氣的印象就是常下雨。來了這三個月,覺得那印象不完全對。這裡的雨,強度比不上台灣的豪雨,連續度也拼不過台北的陰雨綿綿。一天下個一兩次、每次大約半小時左右,但並不是每天都下。總之是"快雨時晴"。說起來,這樣並不難對付啊。想想看,比起台灣那種即使穿了橡膠雨衣都還是會溼透的豪雨,還有那連綿不絕、不絕又連綿的陰雨,這裡的雨算是可愛的了。



然而,雨之外,風也是重要的。英國常是風很大,這裡英格蘭西南部應該還算好,聽說北邊愛丁堡是歐洲風最大的城市。起風再加下雨,小折傘就會開花。但看起來這裡的女生通常還是會備著一支在包包裡,但要有心理準備它有時不管用就是了。少數人會帶支五百萬,通常是男生,可是如果帶著一整天而沒用到,那也很背。所以很多人都會穿雨衣,但可不是台灣騎機車穿的雨衣喔,而是有防雨功能的外套或大衣,這種通常也很擋風。不過,我看一般年輕人似乎不會老是穿雨衣,可能有其整體搭配的考慮吧,所以他們碰到雨,似乎是很習慣給它淋一下,不慌不忙。

氣溫方面,今年是史無前例的暖冬,目前為止大約只有一兩次下降到接近零度,此外氣溫都介於五度到十度之間,我想直到二月應該也都是這樣,大概就不會下雪了吧。想起第一次接近零度時,在門口碰到二樓非洲先生,他問說:你的國家天氣怎麼樣?我說:很溫暖,冬天也還有十幾度。他說:喔,你們還有冬天啊?

即使英國氣溫比台灣低,但目前我一整抽屜毛衣都穿不到,高領的衣服打入冷宮,衛生衣褲更是絕對不能穿。因為在屋子裡稍微活動一下就熱了,沒有釦子拉鍊的很難穿脫。最實用的是無袖背心、長袖上衣、可開襟的薄外套。如此層疊,出門再加上厚外套跟圍巾就OK了。

冬季外套大衣,放眼望去以深色為大宗。黑、灰、深藍、暗紅、深綠.....,西方人髮色淺皮膚白,穿深色是很對味,像我們黃或黑皮膚的,就需要自己琢磨一下了。例外的是西方老太太的大衣,常常回歸嬰兒的顏色:淺藍、深粉紅、奶油色.....,她們也必定戴帽,或綁上頭巾。老先生則常常戴一種沒有帽沿、只前端稍微突出一些的cap,我都叫它鄉村老人帽,據說那就叫鴨舌帽。年輕人常常不戴帽子--可能是髮型比較重要;氣溫接近零度才會戴個毛線帽。

我們呢,歲數是年輕,但穿著款式有中老年的傾向,出門配件是一件不少:圍巾、大衣、手套、帽子、鞋襪。外套帽子還都要防風防雨。若要跟容容一起出門,這一大套要搞好久。不過最近他穿衣穿鞋不會再跑給我追了,還會看晴雨、知道該穿哪件外套哩。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04 Mon 2006 09:01
  • 認樹



認識植物是我的興趣,從圖書館借的第一本書就是樹木圖鑑,因為台灣平地樹我幾乎都認得,來到這裡卻成為"樹盲"。

第一棵會認的是長出栗子(conker)的七葉樹/馬栗樹,這conker是容容在校園撿來玩的,聽警衛阿伯發音、回來查字典,但是查不出來。本來我們想:滿地栗子太好了,撿回來炒吃。但後來少甫帶容去碰到一個青年人也在撿,除了問他字怎麼拼之外,幸好有問這能不能吃--他說這是有毒的;他撿來是要玩一種傳統的遊戲:用槌子砸conker。



第一棵從圖鑑上循檢索方法一步步查到的,是樺木(birch),在溜滑梯公園認到的,這棵少甫也有參與檢索,難得。它是白色光滑樹皮,有柔荑花序(catkin),枝條像柳樹一樣略為下垂(少甫查不到還蓋說是白楊木:楊柳嘛,都是垂的)。



還有,行道樹有很多是楓樹,翅果大,這才發現楓的翅果也可像桃花心木翅果那樣,以盤旋方式落下,當然撿回來介紹容容玩囉(但是他常常把翅膀弄破)。仔細端詳翅果構造,不僅優美、還一副符合流體力學的樣子--大自然真是神奇!



本來還要認那棵在廚房外、每天見好幾次的大樹。但,就在幾天前,最後一片樹葉落下。差不多該把圖鑑還回去了,等待明年春天!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似乎是在翻譯這本書時得知,在所有歐洲國家中,英國的垃圾回收率排名倒數第三名左右(確切名次我忘了)。的確,此地人們似乎還不很"綠"。以我的觀察,私家車輛跟購物塑膠袋,這兩項是沒什麼節制的。不過,就Bristol這個城市來說,我覺得垃圾回收做的還不錯,雖然市政府(*註一)是今年六月左右才開始執行(看比台北晚了幾年,更別說跟歐洲國家比了!),但從文宣及週邊配套來看,他們是展現了做到底的決心,事實上成效也不錯,八月的回收量達到40%。另外,垃圾回收是花錢且非常費工的事情,有著資本主義老祖宗的英國人,是不做虧本生意的,那他們是如何算計這檔事的呢?



九月我們住進來時,就在門口資料袋看到一些垃圾回收說明書。大體上是這樣:每家戶發給一個黑箱子,可裝瓶罐、紙張、衣物;再發一個咖啡色桶子,裝廚餘(生熟不分);另外有一個大黑垃圾箱附輪子,這就是裝垃圾了;一個大綠垃圾箱附輪子,裝落葉雜草泥巴(不是每家都有花園,所以綠箱要自己買)。所有可回收的東西,每週來收一次;垃圾呢,兩週收一次。為什麼那麼久才收垃圾?說明書畫圖解釋說,他們算過,如果做了回收的話,每家戶丟出來的垃圾會比以前少60%,所以兩週收一次就可以了。(別忘了,垃圾車多開一趟、人多派一個,都是成本哪!)

這說明書實在可稱為圖文並茂,該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要這樣vs不要那樣,都解釋的很清楚。行動不便的人、不識讀英語的人,可以派專人去服務、去解釋。還有,像我們這種大量產生尿布的家庭,垃圾兩週才收一次,撐不了怎麼辦?說明書也勸了,考慮改用尿"布"吧!這我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改用布尿布,其實如果有那個附輪黑垃圾箱,兩週也夠裝了。但我們這棟剛好沒有這個黑輪箱,然後我們也實在戒不掉拋棄式尿布,只好多買一個大垃圾桶在家,內襯垃圾袋加上密封夾,撐過兩週再丟出去(當然也期盼容容的potty training早點成功)。

所有能回收的東西都收了。唯獨塑膠瓶,台灣的垃圾回收工作者搶著要的塑膠瓶,這裡居然不收!理由是,他們算過了,塑膠瓶體積太大,得多派幾趟車才裝得完,成本不敷,所以沒辦法收。不過,全市遍佈三十四個塑膠回收點,請大家拿去那邊回收。通常大超市會有塑膠瓶回收點,中超市會回收塑膠袋。

實行了一季,今天信箱裡又再收到廣發的說明報告,裡面有一封報告信、一份說明書、一份聖誕假期收垃圾時間調整表。信裡說了,大家這樣做回收,光八月就省下十八萬五千英鎊的垃圾處理支出,這筆錢就可以用來做24小時掃街道、以及對付亂丟紙屑的問題--看,市政是這樣做的,集中火力對付某一項而且要有餘錢,有了餘錢就可以再對付下一項!

至於說明書則指出,這些日子以來發現大家通常是哪些地方沒做對,再次圖文解釋一番。軟的完了,就來硬的:對於已經提供了所有協助、但還是沒照做的家戶,問題還是需要解決。所以我們會依法寄提醒、再來就會寄罰單了。最後半頁,跟第一次說明書一樣,用多國語文寫,如果需要翻譯,可以安排。這些語文共有十二種,我好奇心起,查了如下:阿爾巴尼亞文、孟加拉文、中文、gujarati(梵文)、Hindi印度文、庫德文、波蘭文、葡萄牙文、旁遮普(印度巴基斯坦某一省)、索馬利、烏都(通行於印度及巴基斯坦)、越南文。

這樣,你感受到一些些英國了嗎?


*註一:city council暫且說是市政府,但它跟台灣一般所理解的市府不同,city council是由市議員組成,市政是由議員組成各種委員會去執行。英國城市的市長並非民選(似乎是女王指派;但倫敦例外),他沒有實權,只是一個代表性的位置。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來說一則故事。

來英國之前就耳聞這裡的食物並不美味,來了之後,也證明所言不假。而我們自己買菜煮食將近兩個月之後,對這個不美味也有了新的瞭解:這裡的蔬果天生就沒有台灣的好吃〈喔!台灣真是寶島〉,要把這些菜煮得好吃,對廚子的手藝是個大考驗。不過,旅遊書的作者,還是幫這個沒有美食的國家,找出了"國菜":炸魚配薯條。

剛到不理思拖,還在四處張羅採買的時候,我們路過ㄧ間不太起眼的炸魚店。店面不大,門外擺了幾組桌椅,卻是座無虛席。正巧那天中午少吃了ㄧ餐,肚子也餓了,想說就來嚐嚐看吧!為了增進我的英文聽力,好應付學校課業,那幾天遇到要跟老外溝通時,一律是由我出馬,這次也不例外。

進到店裡,四處張望了ㄧ下,才找到掛在裡面牆上的菜單,光線太暗,ㄧ下子也看不清楚。店老闆剛好把炸魚端給前一位客人,回頭就跟我打招呼,問我要「扣的」還是「哈達」?我頓了ㄧ下才聽出來,他是問我要冷的(cold)還是熱的(hot)。一回頭,我瞄到牆上掛著切‧格拉瓦的畫像,心想:原來英文破的不只是我,這古巴先生的腔調也實在太重了。看著外頭食客的桌上都是熱氣騰騰的,我馬上就跟老闆說「哈達」,又點了Chips〈炸薯條〉。點完菜,老板跟伙計就分頭忙去了。

過不一會兒,就拿到熱騰騰的炸魚跟炸薯條,在門外找了位子吃起來。ㄧ邊吃ㄧ邊跟怡伶敘述我剛剛跟老闆對話的內容。當然,也很得意的說了我發現他們是古巴人的觀察。

但我們都很疑惑:難道這炸魚不吃熱的,還能夠冷冷的吃嗎?英國人的食性真的是有夠奇怪的。就算是熱的,好吃嗎?其實普普通通。炸魚吃起來不像台灣的鱈魚,倒是有點像鯛魚。而薯條上淋了ㄧ種帶著酸味的醬汁,算是個特點,但無論如何是比不上台灣鹹酥雞的。

故事結束了嗎?

還沒哩!又過了兩個星期,我們到附近最大又最便宜的ASDA超市去買菜,逛著逛著,看到有一整櫃的魚,我們興奮極了,因為在其他超市都只看到燻鮭魚,差點以為這幾年要跟鮮魚絕緣了呢!

就在我們高興的瀏覽著櫃子的時候,你猜,我們看到什麼?嗯,沒錯,他們幾乎只賣兩種魚:鮭魚跟鱈魚。而鱈魚又分成兩種:鱈魚(cod)跟黑線鱈魚(haddock)。

咦?怎麼這麼巧?又是「扣的」跟「哈達」......哈哈哈!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上週三"國際太太聚會"的行程是去動物園玩,門票由這個團體的經費支付。於是我推著大容,風雨無阻地趕去了,怕公車誤時,靠雙腳走了40幾分鐘。照片是拍了很多,容容也看得玩得很高興。不過,我本來是沒想到要寫什麼。動物園就是動物園囉,雖然此動物園在2003年得過獎,但我也不知道得獎代表什麼。不過,當然啦,它是跟咱們家鄉的動物園不太一樣。

簡單地說,環境比舊圓山動物園自然、動物並沒有赤裸裸的關在鐵籠子裡;規模比木柵動物園小的多,就是整園走兩圈,腿也不會痠。這個動物園,圈養動物的數量,並不像木柵那樣沒有節制(企鵝也要、無尾熊也要,更別提非洲草原動物,如斑馬羚羊等等一大群!)。布里斯托動物園的大型動物,只有獅子一公一母、okapi(跟長頸鹿同一家族、但卻是斑馬體型)一隻、黑猩猩三大一小、海豹四五隻、小型企鵝十幾隻,大概就是這樣。

當天下雨,牠們住的房舍,除了獅子之外,幾乎都是住在一般的house裡面。看樣子,就是用這個大花園裡本來就地的房子,裡面內裝改一改,就可以讓動物住了(圖中這棟的住戶是那隻okapi跟黑猩猩們)。

另一個特殊之處是,這個動物園本身是個charity(就是可供人捐錢的非營利組織),而它的所得並不是只付掉自己的開銷,還把錢花到這些動物的遠方祖國土地上--非洲黑猩猩棲地保育、南半球的洗企鵝計畫等等。(洗企鵝?--原來,很多企鵝被油輪的漏油沾到,洗不乾淨就會死掉囉。)

不過,即使是這樣算是用心的動物園,說實在的,參觀時覺得有趣新奇,但過後也並留下什麼感受。這就是所謂的觀光吧。幾天後,在電腦前讀到一篇南方發的電子報 <從菊地先生來台談起>,看到幾張台灣的照片--海,東北角的海。一見之下,那股海味似乎就撲鼻而來了!原來,動物園的seal and penguin coast,少了鹹鹹的海風,就是不對味啊!既是生命,唯有在大自然之中與牠遭遇,才能產生深刻的感動吧。

台灣的山海,本來是很美的。在英國我是還沒出過遠門,我知道這裡也是有壯麗海岸與丘陵。不過,相比之下,台灣四面都是海,台灣中心都是山(還超過三千公尺呢),我們小島的地理環境的確是非常複雜多元。而且台灣又處在亞熱帶,物種比溫帶地區都來得豐富。別的不提,就說魚好了。布城動物園裡的水族館,都是些灰撲撲的魚,只有一缸是熱帶魚。我對同行英國阿姨說:這就是在台灣我們潛水下去會看到的魚!(我是真的有在綠島或墾丁看過)她說:How lucky you are!此話不假。有這麼豐富的自然環境,然而,我們是如何對待她的呢?

恆春半島西岸的紅柴坑,是台灣海岸給我最深感動的地方。大三去時,那裡還有大片的珊瑚礁潮間帶,那次我們很幸運,看到了許多許多不知名的海中生物,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種會噴出艷麗紫色液體的軟體動物;過四五年再去,那裡建了度假旅宿,潮間帶不見了,不過我們還是能去浮潛,跟熱帶魚一起在海底峽谷間穿梭。可是再過幾年,也許浮潛下去什麼也看不到了,也許它會變得跟蓋了核電的南灣一樣。

可歎的是,台灣有這麼美麗的海岸,卻到處都是核電廠。出國前去金瓜石,很驚訝的看到一小群外國青年拎著睡袋,正從民宿走出來。吸引他們的是什麼?如果你去過,相信你也不會忘記的--就是那幾座”無言的山丘”!(去過之後,我真覺得這電影片名取得再貼切不過。)然而,如果從山丘上望向太平洋,視野一角卻出現了碩大的核電反應爐球體,那會是什麼心情呢?

再想像,駕車在東北角的公路上,一路享受山海交錯的景色(沒錯,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也只是觀光客),接著卻突然出現一道長長的、高大的圍牆,把我們跟海隔開,我們被迫轉頭,無聊地望著擋風玻璃。牆的裡面,龐大的工程在海岸進行著,已經多少年了、現在還要追加預算,多少海洋生物的家是直接被水泥滅頂?而且,自然環境改變了,社會生活也會有巨幅改變。(關於當地社區反核四的故事有紀錄片<貢寮你好嗎>。好看!)這說起來又會是一大篇。我對此並無切身的經驗或研究,只是這樣遠距關注著,再寫下去也是些空話,那就在這裡打住吧。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發生了一件很累人的事。

一家三口,下午兩點多從ASDA(一家大超市)買完東西出來,要走大約30分鐘回家。早餐晚吃,這時趕回去午飯也還好。半路途經一個位在城中心、但卻沒什麼人的廣場,碰到兩個少年,大的穿白色、小的穿黑色,大約十二歲上下。白色這個在超市出口就遇到過,因為我們買了優格,但有一罐被容摔破封口,就先放在推車上沒進袋子,這個小孩就跟少甫要來吃。當時給了。現在在廣場碰到,其實原先也沒認出,但他經過我們身邊之後,回頭說了一句話,大意是BABY睡著了,我答是(容容的確在背架裡睡著沒多久)。

走幾步之後,他又回頭來問少甫說:你是不是給我優格的那個人?少甫就說:是啊,那就是你喔?那時候下雨,我跟少甫都撐傘,兩個少年沒撐,其中黑上衣那個在騎腳踏車。不一會兒,白上衣這個(就是要優格的)就跟我們走在一起,然後跟我要雨傘,我覺得不對勁,說不行,因為還要走一段遠路。他不死心,說我可以跟少甫撐啊。(少甫的雨傘大,他揹著容容;我雨傘小,我拉行李箱。)我還是說NO。後來他就跟我一起走,說他正是要去我們家的那個方向,然後一手跟我一起拿著雨傘,要求讓他撐。我當然不放手,但也沒要他離開,就這樣走了幾步。接著他又跟我要優格。那幾罐優格裝在塑膠袋,吊在行李箱外。我說NO,那是要給BABY吃的,他一直拜託。少甫也解釋了一兩句。我實在不知如何應付,就不作聲了,繼續走就是。結果,這個白衣少年到箱子邊,扯破了塑膠袋。



少甫跟我,都對他喝了一聲,用破英文說,你不可以這樣,我們已經給過你了不是嗎?白衣少年還是要去拿優格。少甫說他有抓著這個白衣少年的手腕,幾秒後放開;我是沒注意到此節,但有看到白衣少年伸出手腕來跟少甫抗議。騎車少年本來只是跟前跟後,現在馬上跳出來說,你(們)不可以對他(指白衣少年)怎麼樣喔!接下來,白衣開始踢行李箱、踢少甫的小腿,不過力道並不強,少甫還站的穩。然後白衣打手機,還問少甫的名字,不知道是在叫警察、還是僗人來。少甫把容容卸下來交給我,我連背架抱著容容(已被吵醒),退在一邊。我說:Are you scaring me? Baby is here, don't you see?Leave here!(你想嚇唬我們嗎?這裡有嬰兒,你沒看到嗎?走開!)他們當然不走。關於嚇唬,也許我辭意不對,騎車少年好像回說:(Are you scared?)又好像是說(Am I scared you?) 我也沒聽很懂,回說yes,又補了句I'm not afraid,然後又大聲叫他們離開(Leave here!)。反正是一團亂。他們堵著少甫,我抱著容容往前走,想說過了廣場就是碼頭,人比較多。到廣場邊把容容揹起來,回頭看他們還在僵持,少甫高聲叫我先走、去叫警察。好像有一兩個路人開始停在那兒了。

我走到碼頭邊,問一個女士哪裡有警察,她不知道。我說了事情,她叫我在旁邊電話亭打999。我就真的去打了,不用投幣。警察問了事情,我說有兩個少年把我們堵住、要東西。這好像還不夠似的,等到我說他們弄破我們的行李,電話裡警察才說:really?(真的啊),然後問了我的姓,說會派人來。

我一直看廣場那邊都沒動靜。雨還是下著。我揹著容容,進到碼頭旁的一排咖啡館騎樓下,人多安全且可躲雨。過了好一陣子,遠遠的看到白衣少年,騎車從我對面的碼頭走掉。我心想少甫怎麼還沒過來。結果他打手機來說,有人停下來幫忙叫警察,但兩個小孩彼此吵架、跑掉了,但因為已經叫了警察,所以要留在那裡等。等了好一陣子,我怕少年們會跑回來找到我,萬一突然在背後出現、然後把容容怎麼樣....所以我都一直注意背後,轉來轉去、走來走去的,緊張兮兮。還一邊哄容容看海鷗、看渡船、看水水。

總之,警察去了廣場。總共三台警車、六七個警察。不知怎地,白衣少年又回到廣場,聽說,一個女警問了他幾句,就把他銬起來帶走。我們也得去做筆錄,坐一輛大警車,後斗還放著那台腳踏車。警局不遠,到的時候可能大約四點;可是做筆錄很久,做完是六點了。一個警察引導我們從頭說起,問一些問題以確認細節,然後他一邊打在電腦裡。剛開始問對方的穿著及外表(這實在有點難描述,尤其是對少甫來說),我們說這兩個少年大約是12到14歲。他們還要去找那個小的黑衣少年,所以詳細問了他的穿著外表,這實在很難,因為沒怎麼注意到他。然後是事件經過,衝突兩方所說的話、反應、接下來怎樣,都詳細記述。期間這做筆錄的警察還一邊用無線電通話,簡單複述我們的說法。後來了解,好像是少年的父母來了,所以要讓他們知道這邊怎麼說。

在警局容容吃掉兩罐優格,因為那個警察滿親切的(他有一個三歲女兒),地方也滿大,容容開始不安分。總之熬到做完了筆錄,警察用原車送我們回家。在路上,警察說,這事情比較不會被認定為robbery(搶劫),而比較是common assault。我沒聽懂後面這個詞,他解釋說,common assault是像推你、踢你..這些行為。我問,那兩個小孩到底多大?他說,一個12、一個13歲。我心想:還好,我們估的很準;還想,對這年紀的小孩,應該不會怎麼追究吧。(我心裡一直覺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們明明就是小孩,事情卻要演變成叫警察來。)接著就勁爆了,警察說,喔,13歲那個,是個女孩。

天哪!我對少甫說,你下次絕對認不出她的。警察說連他也不知道。我一直認為那是兩個男生啊,他的白上衣是連帽的,下雨所以他一直套著帽子(其實有頭髮我們也不見得認得出來)。我又跟警察說,他們的腳踏車還在後斗耶。他說,據目前所知,那可能是偷來的。這兩個小孩應該是(notting?) child。我又不懂了。他說notting(?) child就是以前曾經有被送到警局的紀錄,他們有在注意的。(25/01/07後記: 終於弄懂,那個字是naughty。)

唉.....。

回到家,真累啊!全身肌肉都還緊繃著。而且肚子好餓--我們這一天就這樣硬生生的少吃了一餐。趕快把行李箱裡的肉類冰進冷凍,炒了菜。我還是擔心著。這好像不是大事,這樣就報警,小孩會不會記仇呢?(不過他們也有叫警察來。我、她、路人,總共叫了三方警察到廣場。)這幾天別帶容容出門了吧?(他們知道我們住這條路)會不會還有什麼危險?會不會突然出現在後院?..(其實後院是進不來的)

真的是啊....不知該怎麼說。如果要問我,適不適應這裡的生活。唉,這還真是難以回答啊!

事後討論,我是覺得,這如果發生在台灣,結局可能不會是這樣吧。一個青少年來要東西吃,要拿我的雨傘,照人本的訓練,我們應該會跟他談一談吧。如此一來的結果,不是對方嫌煩走掉,就是我們把東西給了他。可是,在這裡不知怎地,也許語言不順暢,反應就不同了。不過,話又說回來,我知道自己的毛病。從過去森林育的經驗,碰到很ㄌㄨˊ的、或有狀況的大孩子,在某種緊急情形下,我是沒能力處理的,會失控、會吼人。

少甫當時則是擔心,他們是在澇人來。如果一群青少年來,那就很難對付了,所以他要我報警。

可是警察為什麼當場就把她上手銬了呢?13歲的女孩子啊。就這件事,好像不需要這樣吧!?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