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夫妻對小孩的教養方式,大方向一致:說道理、不搞賞罰。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人,對於某些事情,堅持的程度、細節、手法都有差異。
有個下午,我們帶容容去買東西。人行道上,容容常常喜歡緊靠車道邊緣走。於是,容爸停腳,蹲下來,對他說:要牽著大人的手才可以走在邊邊。原因呢?可不是 [很危險] 就可以打發。[因為你有時候會沒注意,萬一走到馬路上,會被車子撞到;所以,你如果走在邊邊,我得要一路提心吊膽,我不願意這樣。] 通常,如果小孩同意這說法,牽了、也就過去了。但如果他不同意,那就有得耗。
孩子的理由是:我不會走到馬路上。還說:走在邊邊可以看到比較多。二歲小孩會講這些,實在不錯了。但是,容爸仍然不肯輕放:牽手之後還是可以走在邊邊、還是可以看得比較多啊,所以,最後演變成:要不牽手,要不就回家。
結果,容都不要。他們兩個在僵持,而我從頭到尾都做壁上觀。平時都是我帶小孩出來,無法好好看路上風景,此時正好把過路行人盡情看個夠。偶爾瞄一下錶,嗯,才過十分鐘嗎?好像沒有想像中的久嘛。但若角色對調,我可能就覺得度秒如年了。那一邊,容爸繼續:要不牽手、要不回家。容則繼續:我都不要。
沒想到,過一會兒容容提出:我要坐推車。可是,推車在家裡啊。要回頭一趟?
容爸:[(無奈).... 那你要一路都坐推車,不可以下來喔。]
容:[好。]
容爸看看我。我斬釘截鐵的說:[ 我不要回去。] 雖然家就在不遠處,但我寧願待在路上看人。
一聽此話,容爸臉色似乎更不好了。
容爸:[唉....(起身) ,那我回去拿。]
容:[那,我在這裡,會被別人帶走耶。]
我趕快接口:[我在這裡陪你。]
所以,容爸只好回去了。推車打開來,容也就二話不說坐上去,還不忘一路宣揚:我有一直坐著推車喔。
走在邊邊這事,若我來處理,跟容爸有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我們都會把不許的原因說清楚,而不是只用[危險]帶過。而且,會盡量記得採用[我]訊息(我覺得如何如何,而不是你怎樣怎樣)。最後,為了讓事情有個結局,我也會提出選項。(當然啦,孩子也不是省油的燈,二歲半之後就會說:我都不要。)
不同的是,我沒那麼堅持,我比較隨便,我比較願意一路盯著他而讓他走邊邊。另外呢,我還可能會問問孩子的感受。例如:你為什麼一定要走在邊邊、你覺得這樣走哪裏好呢?從他的想法裡,有時候能得出另外的解決方案。或者,我私下想,他可能就會比較願意接受我的做法,因為,至少我也聽了他的感受。
爸媽對待小孩可否有不同標準?我覺得,若大方向不同,那是一定要討論的;其他,就按各人處理。當然,孩子會詰問為什麼媽說可以、爸說不行?但我們就直接跟他講各人的想法,不把這種不同當成困擾。爸媽本來就是不同的兩個人。各人的想法都攤出來,反而是讓事情釐清楚的好機會。而且,有趣的是,我愈來愈發現,我們兩人,還真是有著許許多多的不同啊。
- Aug 12 Sun 2007 10:07
爸媽不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