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中瞥見一段四個月前紀錄下來的對話:

容媽:你在幼稚園,老師有罵過你嗎?
容容:沒有,都只有罵別的小朋友。因為老師在的時候我都沒有做不好的事情。
我:你是說,老師不在的時候你才去做不好的事情嗎?
容容:(很高興的回答說)對啊!這段對話只是個開端。

後來有一兩次,我在準備晚餐,容容纏著我要東西吃,照例,我是不給的(飯前吃零嘴,正餐又吃不下了)。他纏了一會兒就離開廚房,安靜下來了。等我喊吃飯時,怡伶才發現容容靜靜的窩在床邊,旁邊地上擺了幾粒酸梅子。嗯,原來是去「躲起來了」,難怪靜悄悄的都沒聲音。

又有幾次,容容的碗裡還有幾口飯沒吃完,就說要喝湯。我叫他先把飯吃掉再來裝湯,結果他就拿湯匙撥啊撥的,把飯壓成平平一片,貼在碗壁上,然後說:「沒有了!」聽到我說:「還有,飯還在啊!」他還會很好奇的問:「你沒看,怎麼知道飯還在?」

***

把這些言行對話公諸於世,似乎挺冒險的。如果沒有適當的說明,大概會引來一番「這麼小就學會躲起來作壞事哦」這類出於善意的「關切」。其實,事情沒那麼嚴重啦!

心理學裡有個詞 -- false belief,應該可以譯成「誤信」吧!例如,事實是容容拿了酸梅去吃,要是我以為他沒有作這件事,那就是「誤信」。

揣摩容容當時的內心思路,大約可以寫成:「我實在好想吃酸梅喔!但如果被爸爸看到了,他會生氣,怎麼辦?那我躲起來不要讓他看到好了」。也就是,他想要藉由讓爸爸「誤信」,來達成雙贏(我可以吃到酸梅,爸爸也不會生氣)。

所以,我把這件事當作一個容容成長的線索。它告訴我,容容已經明白:大人並不是什麼事情都知道的,他們只知道他們所看到的事情。

但以後容容還會發現,人的心比他現在想的還要複雜許多。除了親眼看到之外,人還會推想(既然你沒有吃,那些飯必定還在碗裡)、也會懷疑(你為甚麼要去躲起來)。

對人心的了解是相當珍貴的一種心智能力。唯有知道別人如何思考、如何感受,我們才有能力體貼他人、幫助他人。看著這長遠的好處,偷了零嘴又躲起來吃這等小事,就不用太計較啦!


Shaofu


父母在帶小孩的時候,大約都有各自在意與不在意的面向。從本文看來,我似乎不太在意小孩學了些「心機」,倒是很愛管小孩吃東西。你看,我舉了兩個例子,都跟吃有關,不是嗎?


【相關文章】
其實,容容這樣就算是會察言觀色了。從某個角度來看,小孩會察言觀色,反映出大人給出規矩的時候,並沒有把規矩背後的道理說清楚。請參考:人本電子報--他為什麼會察言觀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