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的那個奧運項目是自行車比賽。畫面的背景是自行車的比賽場地,長得像旁邊照片中這樣[1]。比賽時,選手通常騎在那一圈斜面的最下緣,這樣轉彎時才可以保持高速又不會摔出去。

轉播畫面照著五位自行車選手,前後騎成一列,速度頗快。大約騎個四分之一圈左右,領先的那個選手就會往外側撇出去再撇回來,排到其他四輛車的後面。從衣服的花色看出他們是不同國家的選手,所以禮讓隊友的可能性不高。難道,是比賽規則規定每個人不能領先超過十秒鐘?看來也不是,雖然帶頭的人平均會騎個四分之一圈才退到後面,但也有個傢伙帶頭沒兩下就急著退去。這種又要騎快,又不要排第一的情況,看得我一頭霧水。

連上網路,又是維基,又是咕狗,好不容易才摸出一點頭緒。

自行車能往前跑,靠的是輪胎跟地板的摩擦力。因為有摩擦力,所以當人踩下踏板帶動輪胎時,輪胎不會在原地空轉(像在騎健身腳踏車那樣),而是會抓著地板,往前滾﹔輪胎往前滾,車子也就往前了。

另一方面,一旦腳停下來不踩,就算不按煞車,車子也會漸漸停下來﹔所以,還有一種是讓車子停下來的力量。雖然平常騎車的時候都有吹到風,但我總是以為讓車子停下來的力量主要是輪子與地面,還有輪軸、齒輪與鏈條之間的摩擦,從沒意識到「破風前進」也需要很多力氣。想來也是跟車速快慢有關啦。騎的慢的時候,空氣阻力影響不大﹔據說比賽中那些選手可以騎到時速四五十公里,嗯,可以想見那種速度下,「迎面而來」的風阻力應該不小!

如果不管風阻,有機會領先然後一直騎在最內側,因為距離最短,應該是最有利的。但因為騎頭一個,需要獨自抵抗全部的風阻,而跟在別人後面,就算速度不變,但吹到的風少,也就省力多了。大家都是頂尖高手,實力相差不多,誰能夠保留最多體力在關鍵時刻衝刺,誰的勝算就大些。


我第一場看到的是計分賽,每十圈衝刺一次,前四名依次可得五、三、二、一分。因此,選手們在前面九圈只要保持在領先群就好。而這領先群裏面的選手雖然分屬不同隊,卻有點互助的味道,輪流分擔帶頭騎的苦差事,等到最後一圈再各憑本事,衝刺搶分。

落後這五個選手大約半圈,還有另外二三十位選手擠在一起騎(據說這樣也可以省力些),這群人稱為主集團。除了每十圈衝刺照名次給分之外,如果有人能領先主集團整整一圈,則可以得到的20分。後來看女子計分賽,荷蘭的選手Marianne Vos,就拿到了這20分。相對的,如果被主集團追過一圈,也會被扣20分。


我本來以為,節省體力的策略只會發生在長距離的競賽中。例如計分賽,女生要騎25公里,男生要騎40公里。後來看了1000公尺衝刺賽之後,又大吃一驚。

這衝刺賽,每一場只有兩位選手,總共騎四圈。可是,不像百米賽跑那樣,選手還要利用助跑器,毫秒必爭。自行車的衝刺賽開跑之後,只見兩人彎來拐去,搖來晃去的,一個騎得比一個慢,就這樣慢來慢去,直到最後一圈,才開始用盡全力衝刺。而奇妙的是,十場比賽,竟然有九場是原本在後面的那位選手搶先衝過終點。

原來,前面那段搖來晃去的慢慢騎,可是充滿心機的。在後面的那一位,希望保持在後面,好利用對手「擋風」來保存體力。在前面那一位,不停的回頭看,希望趁對方疏忽時突然衝出去,拉大距離,不讓後面的人佔到騎「順風車」的便宜。風阻對體力的消耗之大,以及短時間內爆出體力來用的可能性,都比我想的的還要大多了。


這種比賽,看起來很過癮;看上癮了,「後勁」也很強:

最近騎車載容容出門,停在路口的自行車區等紅燈時,常常以為自己就是那賽場上的選手:眼睛瞄著燈號轉綠時,左一腳,右一腳的踏下去,車子由慢而快,靠著體力驅動車子,完美的一路領先......五秒鐘,直到後排那用汽油驅動的車子超過我為止。


Shaofu

[1]這張照片是二千年雪梨奧運的室內自行車賽場,取自維基百科。


最近看的一本書裡提到一個有趣的實驗。大意是說:

參與者先實際練習擲飛標,然後分成三組。第1組直接回家休息,第2組每天實際練習擲飛標兩次各十五分鐘,第3組每天花同樣的時間,靜靜坐著,想像自己握著飛鏢,想像自己看著靶,想像飛鏢擊中靶心。

  一周之後回來驗收。第1組一如所料的,進步有限。第2組進行實體練習的人,成績進步了36%。而第3組那些只靠想像來練習的人,居然也進步了16%。

嗯,最近覺得自己騎車變得很有力氣,爬陡坡也不用怎麼換檔,不知道是不是那幾天看比賽的附帶效益?

[參考:Dwight Mendoza and Harvey Wichman (1978), '"Inner" darts: effects of mental practice on performance in dart throwing',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vol. 47, pp,119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of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