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有大人摟著小孩,說「你怎麼那麼可愛!」

這句話,當然不是在問問題,而是一種讚美,也沒有哪個小孩真的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不過,有一次社會心理學上課時,我們竟然很認真的,要幫這個問題找個答案。

老師拋出的問題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小孩長得圓圓的、眼睛大大、很可愛?不只是人類的小孩,哺乳類跟鳥類都有這種現象:年幼時跟成年後的長相,明顯不同。

有同學說:長得可愛能夠吸引大人的關注;也有同學說:長得可愛能夠博取大人歡心,讓大人願意投入更多心力照顧。長相討喜的確是一種生存優勢。前兩週,英國才發表了一份研究,證實長相俊美的人在法庭上被判刑的機率較低。不過,這種解釋可能只適用於人類吧?我沒看過還有哪種動物像人類一樣,喜歡逗弄嬰兒、因為跟嬰兒有互動而覺得滿足。

若要一併考慮所有鳥類跟哺乳類的情況,可能還需要更根本的解釋。先來看看那些從小到大都長同一副模樣的動物吧!昆蟲(例如蚱蜢)、爬蟲(例如蛇)、以及魚類,牠們的幼體只是體型比較小,身體各部份的比例跟成年以後是一致的。

這些動物有個共通的特點:牠們從蛋裡面孵出來沒多久,也許幾分鐘,頂多一天吧,就具備了所有生存的能力,只差體型比較小一點而已。

相較於這些動物,鳥類跟哺乳類算是相當「慢熟」的動物。鳥,從孵化到能飛,好像要好幾週;國王企鵝得要到一歲以後才能下海游泳;哺乳類更不用說了,光是吃奶就要吃上好一陣子,要長大到有獨立行動的能力,都得好幾星期。人類更久,得要十多年吧?


這些「慢熟」的動物願意照顧下一代,未必是因為牠們長得可愛,而是透過基因遺傳下來的本能。那些不願意照顧下一代的動物,牠們的幼體可能在還沒有繁殖能力之前,就夭折了,而牠們的基因也就此失傳。

不過,運用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倒是能夠幫「慢熟」跟「幼年的長相」找出一點關聯。

年幼的動物,除了躲避天敵的威脅之外,還得撐得過群體內部的威脅才行。說穿了,就是自己人互相爭奪權力與地盤那回事。有人研究過猴子之間的鬥爭:排名越接近的猴子,衝突越兇。也就是說,第一名跟第二名,會拼得你死我活,但是第一名跟第十名之間,幾乎不會有什麼衝突。另一個比較熟悉的例子是狗:兩狗相爭,輸的一方會將身體的要害暴露出來,表示投降,贏的一方也就不會繼續攻擊。畢竟,群體內競爭的目的,只是要定輸贏,而不是拼死活。

因此,年幼的動物可能發展出一種生存策略,就是直接向強者宣告:「我對你沒有威脅性啦!」而跟成年動物明顯不同的長相,就是牠們傳達這個訊息的方式。

這套邏輯放到人類社會裡,似乎也說得通。

如果你請兩個朋友來家裡吃飯,結果其中一個對你煮的菜挑三撿四,不只掉得滿桌飯粒,連湯都打翻了,灑了一地。你會有什麼反應呢?就算沒有當場把她趕出去,應該也不會再有下一次了吧!

不過,如果我說這兩個朋友,一個是你的好同事,另一個是他兩歲半的小孩,你的反應會有不同嗎?

我自己也有類似的親身經歷。剛到英國時,還不太會分辨英國人的年紀,就遇到兩個當地的青少年要來搶我們的優格。當時覺得「他們」可能是高中生,我緊張得要死,等到事後知道「她們」才13歲,才剛上國中,心情就大大不同......


扯遠了,拉回主題。

我必須承認:有時候小孩未必是天使,而是隻小惡魔,會把爸媽惹得火冒三丈。但是,當我們看著孩子的臉時,能夠想起他要傳遞的訊息嗎?

孩子不是存心找麻煩,他只是還不會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