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要連結一篇文章----親愛的小樹。這篇由南方電子報提供的文章,作者是顧玉玲,一位投入國際勞工人權的社運工作者、也是一位母親,小樹是她的女兒。跟以前我在NGO的同事一樣,她們有時候得把小孩帶在身邊工作,那時有不少孩子在娘胎裡就走上街頭、晚上九十點還陪著媽媽(或爸爸) 在辦公室處理發生在別人家的不公不義。

顧玉玲文章以寫給六歲女兒為名,提到2006年台中的外籍雇傭糾紛。一個在豪宅幫傭的外籍婦女,長達一年半沒有休假,要請辭卻走不了,最後發狂砍殺雇主。我想,大部分人知情後,應該都會為之惻然。而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二三十年前,類似的事也發生過,那是鄒族青年湯英伸事件。時隔這許多年,由不平等引發的衝突悲劇,仍然發生在號稱"進步"的台灣社會。

嗟嘆之外,我們也許還會往好處想:這應該只是個案吧?我們不是看到公園裡那些推輪椅長者出來曬太陽的外傭們,常常都挺開心的嗎?以前有一次我帶小孩去高級地段的公園玩耍,聽到有人把二手衣物送給鄰居家的外傭,還稱讚她穿了很好看呢。所以,情況應該沒那麼糟吧?台灣人對外籍勞動者應該還算友善的吧?

嗯,既然我們眼睛裡看到的情況沒這麼差,那就算它只是個案好了。然而,我不禁想:那個出事的家庭,難道沒有鄰居嗎?難道沒有任何一個週遭的人,在出事前發現不對勁嗎?台灣這麼地狹人稠,沒人知道的可能性很低吧?那麼,隱隱感覺不對勁的人,為什麼不出聲呢?即使是勸一勸那家人,也可望造成一點點影響吧?除了不當的外勞政策之外,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默默的把這"個案"逼到牆角呢?

現代社會的疏離早已不是新聞。但我在想的是,當社群有事,人們是如何看待與處理的呢?我特別想到社會上的中產階級,包括我自己,雖然不算太有錢、也沒什麼權力,但從小到大確實也得到不少資源,才有現在的位置。我發現有一種想法在我們之中是頗為普遍的:社會資源本來就是分配不均的;遇到委曲,抱怨哭訴都沒用,要靠自己的優勢來化解,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我在想:當許多人抱持著這個信念,在社會上追求自身的成功之時,是否也用這種思維,去看待週遭其他人的處境?而在進步與文明的表象下,忽略了許多人其實是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的?

我不知道自己這樣的提問是否適切,或者,是否有解答,這是我要深思的課題。但我確定的是,我非常佩服這位做為社運工作者的媽媽,我讚賞她以 "公義" 與 "尊重" 這些價值來教育小孩。這一點,我也要一起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