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我不是那個該花時間來記錄容容的人,但,實在是有點久沒寫了,還是來記一下吧!

我覺得容三歲左右這陣子,最大的變化應該是[玩的方式]。他會很即興的就開始[假裝],例如假裝兔兔(他的想像朋友)在那邊,然後他會給他派個任務、跟他一起做事之類的,那個事也不是真的什麼事,就是拿些簡單東西(或根本沒有東西)比劃比劃。[很即興]的意思是,不是玩很久的[假裝],而是在玩其他東西時插進來的。有時候我們也被[即興]一下,要伸手接過他給我們的一團,嗯,空氣(代表水果或錢等等),或者我們要給他一團空氣,這樣。說到玩的器物,雖然幾乎都是二手或別人送的,但是其實這樣累積下來,一般小孩有的他也都不缺:積木、火柴盒小汽車、軌道火車、稍大的玩具 車數顆、體積不同的各種球、球拍、小樂高、鐵琴口琴...等等。前陣子運氣好在巷口二手店碰到一組玩具廚房才三鎊,馬上抬回家;奢侈品方面,回台灣買了很 炫的遙控車,最近還買了全新的腳踏車。總的講起來,他是喜歡車、球、以及可以按鍵的東西。最近不太玩積木、畫圖或勞作--這些可能要有人互動才會搞的起 來。不過聽說他在托兒所會去畫畫。玩顏料跟水是他喜歡的,但好像並不是在畫什麼形體,就是混顏色,到最後就是那種顏色。新花招是玩一種洗澡水染色錠。這年 紀的孩子當然是可以開始所謂的美術音樂教育了吧,有些孩子這方面好像表現得很不錯,不過我想那可能是有家學淵源、或是需要帶領的,總之大人功勞很大。我 們,不認真。

除了玩[玩具]之外,他有一種玩是比較原始的、比較自創,然後喜歡有人跟他玩,這種常常能夠玩比較久,比玩[玩具]來得投 入。例如,拿小型腳踏車充氣喞桶,噴氣,然後他說:噴到你,你就要跌倒喔。然後我們就要假裝跌倒。例如,拿保齡球瓶當鼓棒,坐著把球夾在腿之間當鼓,敲敲 敲,做出一些聲音然後說,開火車!當然,我也得在一旁照做。這樣[開火車]可以開很久--為什麼他自己玩[玩具]都沒有玩那麼久?!還有在床邊地毯滾來滾 去,或者躲在被窩裡然後跳出來說[Bu!],凡此種種,簡單的、自創的、而要有人一起玩的遊戲,樂此不疲。
還記得回台灣過聖誕及國曆新年時,他跟鴻鴻會拿一些東西進去廚房,然後不知道在搞什麼,門還得關起來,說是[我們在施工耶,不能進來!],或者是這裡那裡走來走去忙著煮東西(事實上也是一堆空氣),我們要趕緊吃掉不然他們會一直玩到不睡覺。

對照在台灣、在英國、去托兒所這幾個環境,到底他在什麼情況下能夠自在的玩,是地方還是人的因素,我也說不清楚。在台灣家裡,有鴻鴻,這樣他最OK;有鴻鴻,但是在他不太熟悉的店裡其他場合,也玩的很Hi;但若有大批親戚來家裡,他就自己躲在房間玩,不出來;去朋友家,有小孩但是不熟悉,他就不太放得開,需要我們在側。我很驚訝的是,回台灣,我帶他去以前常去的公園溜滑梯,有另一個小小孩在那兒玩,他就不肯待。這在英國也是如此,有其他小孩在的遊樂器材,容就不玩,就唉,想玩,但是要人家走。

這樣說起來,他怕生,大約是肯定的。尤其是怕生人。如果有熟悉的人跟他在一起,去陌生的環境,沒啥問題;與熟悉的人一起,在自己地盤跟陌生人相處,需要適應幾分鐘;有人陪、而在非自己地盤會見陌生人,需要適應久一些,有時甚至就幾乎無法離手。連在公園玩都不太放得開,就別說是送去托兒所了(仍在掙扎階段,現在)。

做爸媽的都希望孩子開心。要說什麼學習、會什麼武藝、多元刺激等等,老實說,即使我們不是那種[栽培]型的父母,生在這個家庭,他這個年紀,這種事情應該不必擔心。能自在的玩耍,與人接觸,倒是比較大的課題。而托兒所究竟有沒有幫忙,實在也是我們的一個疑問。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wntree park

回到英國三週,雖然太陽偶而會露臉,印象中卻沒有哪一天是真正的晴天,都快忘記陽光的顏色了。

今天總算盼到一個無雲的大晴天。吃過午飯,兜著容容騎他的新腳踏車出門去。容容一時興起,說要騎去大約兩公里遠的一家超市。從家裏到超市,剛好都有腳踏車道或人行道,安全無虞。兩公里的路,走了四十多分鐘。進到超市,有一台投幣後會搖來搖去的車子,雖然我總是不給他投幣,但容容每次都要去坐,不搖也可以。坐夠了,就進去逛。才挑 了兩樣東西,就接到容容媽的電話,問我們有沒有淋到雨?聽得我一頭霧水。原來,不到一小時的光景,家裏那邊已經下起大雨,天都黑了。

人在超市裡,我實在很難想像外頭的狀況,只好等買完出去再說。出去一看,果然有下過雨的樣子。趁著沒雨,正要拉著容容走,就又開始滴雨,接著,劈哩啪啦的,竟然下起了小碎冰,我跟容容都覺得很新奇。

氣象局是有預告今天晚上會有凍雨 (sleet) ,就是高空結成冰的水滴,在落下的過程中開始融化,所以就變成雨跟冰雪齊落的情況,但冰的顆粒不像冰雹那麼大。我看身邊那些當地人,似乎不把這當一回事,大概是我少見多怪了。英國人見面總是拿天氣來當開場白,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有了這樣變化莫測的天氣,一定不怕沒有話題。


說到天氣,就不能不說到前陣子的大水。一月中旬,北英格蘭下了快兩週的大雨,雖然也是下下停停,但聽說已經超過往年平均的降雨量。結果,各地的水位漸漸拉高,政府也持續發佈洪水警報。

台灣常用「河水暴漲」這個詞,在這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這邊的地勢平緩,水走得慢。有天我經過某座橋下的涵洞,發現河水已經漫到路面來,但是河濱公園的單車到還是暢行無阻。後來,水位持續上漲,大約經過一個星期才漲到最高點。

水位最高的時候,河面大概有平常的兩倍寬,濱河的道路大部分都不能走了,也有一部分的房子受害。但因為約克是丘陵地,不像台北是沈積盆地,一片平坦。約克的河面比大部份的住宅都低很多,所以淹水的範圍也就控制在河的兩岸。底下這兩組照片,是平日跟淹水時的對照。

Rowntree Park Rowntree Park Flooding

Rowntree park Rowntree park flooding

其實,我也不是無聊到專門跑去看水。左上角照片裡那一大片綠地,是個公園,據說裡面有個很好玩的小孩遊樂場。為了給容容找樂子,過幾天就會來試試運氣,但結果總是令人失望。

文章開頭的那張照片,就是遊樂場還泡在水裡的樣子。泡水的遊樂場,對小孩(以及帶著小孩的爸爸)來說,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不過,這個可以蓄水的大公園,可能有助於分散水量,緩和洪水的危害呢!


去年我們在布里斯托過了一個暖冬,今年我們北遷到約克,原本就冷一些,而這個冬天,似乎也要比平均值再稍冷一些,而且愈北邊風愈大。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窗外正吹著每小時52英哩的陣風,對照台灣氣象局的標準,算是在輕度颱風的颱風眼啦!

除了強風,英國的氣象局也已經發佈了「劇烈天氣特報」,說這個週末將有大雪,約克郡的降雪機率是百分之六十,預計會積雪10到20公分......。氣象預報準不準還不知道,但今年似乎有機會見識一下北國的「寒冬」了。

還有,容容已經安排好下雪那天要做的活動了,他說:「到時候,我就拿雪丟爸爸,爸爸拿雪丟媽媽,媽媽,你就拿雪丟我,哈哈哈!」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wntree ParkRowntree Park Flooding

 Rowntree park 騎新車回家 The roof of Clifford Tower View from the roof of Clifford Tower Inside the Clifford Tower IMGP0462_s York Minster National Railway Museum Railway Museum
圓山兒童育樂中心 IMGP0416 IMGP0413 坐火車 IMGP0390 IMGP0389_s 阿嬤的亭仔腳 溜滑梯 IMGP0383_s 坐摩天輪 旋轉木馬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歷十六小時的飛行,一小時多穿行於倫敦地鐵,以及位於國王十字車站前、至今住過最狹小的旅舍,我們坐上兩小時半的特快車,然後是熟悉而昂貴的市公車,終於回到在約克的家。

抵家當天傍晚,時差問題浮現。容容抱著角角不見人影,我以為他去廚房找爸爸,結果他已經自行爬到床上睡著了,衣褲都沒換。我坐在電腦前,隨後也不支,但強忍著睡意下樓去吃容爸煮的晚餐,兩人都是眼睛半闔、食不知味,吃完碗筷一丟,隨即飛奔上樓躺平。此時才晚上八點。暖氣連續開了整整一天,才不需在室內穿著羽毛背心。

隔日,雖然作業還是要趕,坐在窗前書桌,映入眼簾是整片公園綠地及小河--嗯,心曠神怡--這是生活在英國的唯一好處了。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到台灣後,我們一家三口脫離 [相依為命] 的狀態,大部分時間,容容是跟兩對阿公阿嬤及表哥在一起。再加上我幾乎都在書房寫作業,不必隨身照顧他的各項需求,就空出一隻耳朵,觀察到我們這些大人跟容容說話的模式,因而有些想法。

我們是幾乎不罵他,也很少用命令句(這最近用的頻率高些),要他做什麼或不要做什麼,總是帶著理由。雖然容媽我是被[修理]大的,但如今外公外婆也盡量採用不同的方式來跟這個[外國孫]相處。原則上是不強迫他,而有得商量的事,眾人都說這孩子能說道理,受教。然而,所謂的道理,是大人的道理、而不是小孩的--他才三歲,怎拼得過大人的嘴?

所以,雖然表面上不教訓,但其實是有教訓的,只不過口氣是理性緩和而已。小孩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都有被[教訓]到:小心碗不要打翻喔、正餐沒吃完不能吃甜點、慢慢走不要跑、不要哭要用說的.....,總之,會造成混亂、會引起麻煩的,都需要規訓。

我不由得想:容容能接受這些理性的規訓,沒有太大的反抗,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是不是有某些屬於孩子的質素,在這過程中失去了呢?

另一方面,我們的確太少以遊戲玩樂的態度在日常中生活。我們習慣把遊戲玩樂的心情,留到遊戲玩樂的那個時段,而不是在生活的每件事物中。甚至,[寓教於樂] 也常常被一些太過認真的大人銘記在心,連玩樂時都在想要教點什麼給孩子。

嗯,推薦一本新書:<遊戲力(playful parenting)>(遠流出版)。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容容回台灣,回外婆家有玩伴。他要的玩具若鴻鴻表哥不給,或是他被A到、或是騎車跌倒,或是別人沒有遵守他的遊戲規則,容容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哭。他一哭,其他大人就會聞聲而來,通常是要鴻鴻讓他,但鴻也不是軟的,他哭起來更大聲。不過兩人總是過一會兒又玩在一起。

他們兩人組固定在周末聚首,這樣玩了兩三週。某天加入另一個遠道來的表哥,跟鴻一樣也是四五歲的年紀。容容似乎還沒有接納他,常常對人家說些[你不可以...]之類的話。三個人一起玩,爭執頻率也比較高一些。我同在房間內,在用電腦寫作業,沒理他們。一方面是沒空,一方面也是希望容容不要用 [哭]召喚大人,而要自己跟玩伴表達。而這個表哥,雖然也是不輕易言讓的,但大概是平時被鎮壓怕了,只要容一哭,他就會趕快把容要的東西塞給他,以免大人進來,挨罵甚至是威脅要打。

有一次,容可能是被這表哥小小的A到一下,這次比較特別,他的反應不是哭,而是很清楚而大聲的說:[你怎麼可以打我?] 以相當質問的口氣。對方不回話。容再說一次:[你怎麼可以打我?你說!] 這樣僵持了好一陣子。我仍是靜聽其變。等不到對方的回答,最後容容說:[你再打我,我就要生氣!]

其實我在旁邊聽著,也有點被他的口氣嚇到。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他跟別的小孩這樣說話。不過,嗯,老實說,真像我對他發飆時的口氣跟台詞。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台,參加姪子鴻鴻的幼稚園辦的聖誕Party。鴻鴻的媽臨行前準備這準備那,原來是孩子們要上台表演。到了會場(幼稚園大廳),到處裝飾、營造出非常華麗的感覺,還有轉播電視,簡直是比照電視台攝影棚來辦理。一班一班的孩子,換裝、道具、勁歌熱舞,各班表演了一場又一場,給台下的爸媽家人看。

我想起容容在英國托兒所的聖誕party,雖然我們要回台所以沒去,但看過通知單是這樣的:某個週五下午,會請一個children's entertainer(專業表演者)來園,並準備了聖誕餐點給孩子吃;要來的請回函,費用(好像是)10鎊(因為不是每個小孩都有去週五下午班,留園孩子數目增加必得加派人手);接小孩記得不要遲到。

英國的聖誕派對,是大人娛樂小孩(children's entertainer就是這個意思);台灣的聖誕派對,是小孩娛樂大人。沒想到聖誕派對這習俗漂洋過海,轉變這麼大呀。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ampus nursery

這個星期一早上,容容起床後除了「今天太陽都沒有出來耶,不能去幼稚園了」之外,就沒有說其他「不去上學」的話了。

帶容容進了幼稚園,脫了外套,進到教室裡。我在門邊簽到,他站在門邊張望。我拿著他的小馬桶去廁所裡面放好,出來後,看到他還在那邊,但手上已經多了一隻紅色的小汽車。

幼稚園的大人正忙著應付其他小孩,並沒有要過來迎接容容的樣子。於是,我就陪容容往裡頭走了幾步,然後對他說:「我要跟你說拜拜囉?」他說:「好!」我親了他一下,他就自己走過去了。我一面在心裡暗自高興,一面開了門,走出教室。今天,星期三,起床後一樣沒什麼「不去上學」的話,進到教室裡,還是四處張望著,然後自己走向畫圖區,拿起畫筆畫畫去了。我跟他說了「拜拜」,他也跟我「拜拜」。

看這樣子,容容的分離練習似乎是告一段落了。回想這段日子,先是我留在幼稚園陪容容,陪了一個月;接著三週,容容哭著看我離開;再接著兩週,容容沒有哭卻很不情願讓我離開,到現在第十週,終於不用再掙扎著道別了。


我向來不具備細膩的心思,所以,當時我也看不出容容的心情究竟如何。不過,在這整個過程中,我自己卻陷入了許多複雜的心情與自省,對分離焦慮也有一番新的體會。這篇就來寫一寫我對分離焦慮的新認知吧!

我以前就知道小孩對父母的依附可以歸類為三種狀態。第一種是安全的狀態:小孩跟爸媽的關係很緊密,而且小孩對這個關係感到安心。這種小孩,在爸媽要離開時,會用力抗議不讓他們走;爸媽真的離開時,小孩會看著爸媽走;爸媽回來時,小孩會高興的迎接爸媽;爸媽在場時,小孩會放得比較開。

第二種是焦慮的狀態:有時候小孩跟爸媽關係緊密,但有時候會被拒絕,因此小孩對這個關係並不放心。這種狀態中,小孩在爸媽離開時會難過,直到爸媽回來才會舒緩一些些;在分離前、分離中跟分離後都很焦慮;即便爸媽在場,小孩也不太玩得開。

第三種是逃避的狀態:因為種種原因,小孩已經放棄去跟爸媽建立關係。這種狀態下,小孩對爸媽比較冷淡,爸媽離開時不太哭,爸媽回來時也沒太多正面反應。爸媽在場或不在,都不影響小孩對外界的好奇心。

自忖我們對待容容的品質還算不錯,所以,在容容去上幼稚園之前,我總是覺得他可以適應得很好。剛開始去幼稚園的頭兩天,容容也的確表現出對爸媽的完全信任:既然幼稚園是我們送他去的,他也就很放心的進去了(那時候,容容對我們的依附關係是在第一種狀態)。

後來的發展各位看倌應該都很清楚啦!現在回想起來,當初實在是太不經心:即便小孩處在安全的依附狀態,也不代表跟爸媽分開是件容易的事。突然被丟進一個這麼陌生的環境,把容容給嚇壞了(從第一種狀態的依附關係,變成了第二種)。後面那一個月,我都得留下來陪他,才又慢慢建立起安全感,這代價實在不小啊!

後來讀了一些介紹分離焦慮的文章(例如用英文寫的這一篇),才知道光是搬到一個新的地方(而沒有更換照顧者),小孩在分離時仍然會表現出更多的焦慮。

這聽起來頗有道理。容容兩歲時跟我們來到英國,原來的人際網絡都斷了線,在這裡語言又不通,跟爸媽的互動幾乎就是他人際關係的全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先帶他去幼稚園多玩幾次,才正式去「上學」,也許可以讓事情變得更順利些。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先跟容容描述去上學會遇到的種種情況,讓他在小腦袋裡先演練演練,也會很有幫助;可惜我們對這間幼稚園也很陌生,所以沒幫上忙。

說來說去,其實就是「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老話。事前想得不夠,事後乖乖付出代價,好好彌補就是了。然而,練習分離這件事,最讓我為難的地方卻在於「下定決心離開」--那會讓我覺得是我丟下小孩不顧(所以,練習分離,是大人跟小孩都需要練習的)。但如果我沒有離開,容容就沒有機會經歷「爸爸離開--爸爸回來」的過程了。

有很多人都建議爸媽要「鎮靜而堅定的離開」,一時心軟回頭,反而會拉長分離的過程,增加痛苦。但這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離開,可能換得孩子成長的機會,但會不會同時也留下個什麼陰影呢?這個問題,大概是無法從孩子口中得到答案的。

尊重孩子的意見與決定,對某些爸媽來說並不容易。但是,不顧孩子的抗議,依然「鎮靜而堅定」的離開,其實更難啊!


【圖說】

  • 上面那張照片中綠色的房子,就是容容的幼稚園。

【延伸閱讀】

  • Separation Anxiety
    這篇文章解釋了分離焦慮的成因,並提供了相當實用的因應方法。(有人需要翻譯嗎?)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容容上幼稚園第八週的星期一,容容早上起床後,開始斷斷續續的說:「我不要去幼稚園」。

每次他說,我會簡單的回應他:「喔?為甚麼」、「但這是你的工作啊」、或是「我知道你會捨不得跟我分開,但你需要練習呀」!雖然他不時冒出一句兩句,但準備出門的動作還是繼續進行,他也蠻能配合。

當天,我們用走的,雖然帶了給他坐的推車,卻變成他的玩具,大約半小時的路程,一路上由他自己推著。不過,愈接近幼稚園,他說「我不要去幼稚園」的次數也漸漸頻繁起來。這真是打到我的要害。我一直覺得不能硬逼著孩子去上學。如果容容已經進了幼稚園,卻哀求要我留下來陪他,我已經可以硬著心腸離開了。但當他直接拒絕去上學時,我卻十分掙扎。在某些時候,這種拒絕可以代表「學校裡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但容容目前正在練習分離的階段,這句話也可能代表「我不想跟爸媽分開」。

如果是後面這種狀況,為了有效的練習分離,可能得要堅持送他去而不能退讓。但也許學校裡真的有些問題,也許是他被欺負、或是老師對待的方式不好,萬一我的判斷錯了呢?而且,一旦對他的表達置之不理,等於告訴他:「好好講」這種溝通方式沒有用!這些代價實在太大了。

因此,我找個地方跟他一起坐下來,決定要把事情談清楚[1]。因為有讀者要求,所以我來把談的內容仔細的交代一下。

一開始,我說:「上學,是你碰到的第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跟騎滑板車(容容在幼稚園最愛的玩具)有點像,又有點不一樣。你一開始騎滑板車,也是騎不動。如果你因為騎不動就不騎,那你就沒有機會學會。上學也是,一開始會有很多不習慣,但如果因為不習慣就不上學,那就沒有機會練習」。接著,我又說不一樣的地方:「滑板車,你高興的時候站上去採個兩下,也算是有練習到。但是幼稚園,只有固定的時間可以讓你去,而且,你只走到門口,沒進去,或是進去了卻要我留下來陪你,都等於沒有練習到。得要你自己待在幼稚園一段時間,才有練習到」。

再來,我跟容容說:「小孩需要練習跟其他小孩玩、練習跟大家分享玩具、共用一個地方,才能夠順利的去上小學。幼稚園就是專門幫忙小孩練習的地方。幼稚園裡其他的小孩也還在練習,所以你現在去,雖然不習慣,但是還不會太困難。如果你沒有先在幼稚園練習跟其他小孩玩,也沒有先學會跟他們講英國話,等到你長大到五歲,被規定要上小學的時候,其他的小孩都會了,還不會的小孩就會覺得更難過,比你現在去上幼稚園還要難過」,為了緩和負面的感覺,我又補了一段:「而且,幼稚園裡有好吃的點心、好吃的午餐、好玩的玩具、會照顧你的老師,在這裡練習上學,應該會很好玩啊」!

最後,說到我自己的需要:「爸爸媽媽雖然會願意一直花時間跟你在一起,但不一定一直都能夠整天陪你。現在媽媽在唸書,過一陣子,我也要繼續唸書了。你如果可以去幼稚園上學,我就可以利用那段時間專心讀書,等到你放學後,我就可以專心陪你,跟你講話、帶你出去玩或在家裏玩。但如果你沒有去上學,得要整天跟我在一起,那我就沒有可以專心唸書的時間;可是我又需要唸書,所以也沒辦法專心陪你。那時候,我可能會變得比較沒耐心,比較容易發脾氣。結果是,我不快樂,你也不快樂」。

不知什麼原因,容容突然問我:「他們(幼稚園)已經在吃點心了嗎?」

我看看錶,說:「可能已經吃完了耶!」

容容說:「我要去看看。」

我問他:「你是說,你要進去幼稚園了嗎?」他說:「對!」

於是,我們推著車走向幼稚園。進到園裡,應該是吃過點心了,我正在幫容容托外套時,就來了一群孩子,正準備要到後院去玩。我又幫容容穿回外套,叫他去後院門口排隊。

我跟他說了「拜拜」,但是他說「我要你一直陪」,我說:「沒有,我沒有要留下來,我得要跟你說拜拜了」。他還是說:「我要你一直陪」。於是,我在旁邊站著,想著,要怎麼跟他道別呢?

這時候,門開了,排在第一個的容容衝到後院的車庫旁,等老師開門拿滑板車出來騎。我在門口又站了一分鐘,發現容容並沒有回頭看,我跟旁邊的老師打聲招呼後,就趕緊溜出幼稚園。


今天,容容上幼稚園第九週的星期一,早上起來後,他又說:「我不要去幼稚園」。像上週一樣,出門的準備還是繼續進行著,但我在家裏就開始跟他談,談上週談過的那些內容。

後來,在公車上的時候,容容說:「我現在要去上幼稚園了」。

我說:「是嗎?那真棒!」

容容說:「我剛剛是假裝的,假裝不要去幼稚園。」


【補充】

1. 這些談的內容,其實也是邊談邊發展出來的。我在跟容容談的時候,並不以要他進去幼稚園為前提,也就是說,目標是要把想法溝通清楚,如果最後他決定要去,那只是附帶(但我期待發生)的效果。

2. 在談的時候,以及在寫這篇文的時候,我心底都有個聲音:「這算不算是理性的暴力呢」?我知道有些媽媽能夠用很感性、充滿愛意的方式來處理同樣的狀況(是的,我還沒看到有爸爸這樣做的例子),我實在是不會,只好做我會做的。但是,從小被我這樣搞,容容會不會也跟我有一樣的侷限呢?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學期研究法裡有一堂課,量化研究法,授課老師的專長之一是[都市與住宅社會學],講課之中他展示了一套跟鄰里家戶有關的商業軟體,叫做Mosaic UK。字面上直譯為[馬賽克英國]--但是,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講馬賽克之前,首先要說說英國的郵遞區號。這裡的郵遞區號編的很細,含有字母跟數字,一共六或七碼。同一組區號囊括的投遞地址,上限是80個,平均來說是15個(也就是15戶人家)--乖乖,台灣一個郵遞區號少說也涵蓋上千個家戶呀(又聽說,香港,是沒有郵遞區號的,什麼原因就待查了)。

總之,英國郵遞區號很好用:上NHS健保局網站查離你最近的診所、BBC氣象網頁查當地天氣、用googlemap找某家店的位置、或是從A地到B地要走什麼路線,只要輸入郵遞區號,資料馬上到手。至於Mosaic UK這套軟體(還有其他類似的[商業社會學]軟體),就更厲害了。輸入某個郵遞區號,它就會告訴你,這個區號裡住的人家,多半是什麼職業背景、年紀、房屋型態,重點是:[價值]觀--這裡的人怎麼用錢?所以,財務狀況、興趣喜好、生活風格、使用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喜歡做什麼休閒活動、上哪個超市購物,去哪些店家消費....等等。老師示範。輸入他目前住處的郵遞區號,跑出來的結果,這一型叫做[Town and Gown Transition],佔全英家戶的0.76趴,住戶多是研究生、學術人士及年輕專業者,名字多半叫做Tom或Kate,理想主義、不從流俗、喜歡過另類生活方式、自由主義傾向、跟朋友社交,喜歡藝術書籍、電影、劇院、電玩、時尚、去pub、喝紅酒、聽流行或搖滾樂、騎單車、健行、愛用網路。

再輸入他家鄉的郵遞區號,這一型叫做[Affluent Blue Collar] (富足的藍領),佔全英家戶3.12趴,住戶多半是資深的技術工人,名字男的叫Barrie 女的叫Marlene;有固定職業、穩定的家庭生活、高水準生活品質、住寬敞的半幢獨棟房子;強烈工人階級意識;看電視、看足球、上館子吃飯、去pub、照顧花園及餵鳥、開汽車、假日拖露營車去度假、有孫子孫女、對網路沒興趣。

現場徵求兩位同學的郵遞區號,跑出來的結果,一個是[Small Time Business],上的市場是Somerfield(類似台灣的農會超市);另一個在布萊頓的郵遞區號,跑出來是[Provincial Privilege](在地的上流階級啦),上的市場就是Waitrose了(類似台灣的sogo或高島屋超市)。總之,輸入郵遞區號,它就告訴你:這是什麼樣的鄰里、住的是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套Mosaic UK,是按照一套很複雜的量化研究法、並且配合大量蒐集來的各項基礎資料,而研發出來的。它把全英國的家戶分成11大類,大類下又細分成61型。這套軟體,就是所謂的加值資訊服務(value-add information service),客戶是各種要賣東西給消費者的大小企業。

現在明白它為什麼叫馬賽克了嗎?英國的每寸土地、每個鄰里,都成了一片馬賽克;許許多多的馬賽克片集合起來,就可以拼湊出這個國家的社會、人口、地理的樣貌。

這事情整個就是一個,Classify,分類。

把東西分類,據說是以科學方法去了解事情的第一步,像林奈發明的生物分類法。可是,把人分類?我們心裡可能就不那麼過意得去了。拿這個馬賽克來說,大部分人都好奇自己住的地方被分成哪一類,而聽到之後的反應常常是:那是我的鄰居,不是我。

據說,人有主體性、人有行動力、人不完全受制於出身的物質及文化環境;不過,想回來,勞動工作者上劇院的畢竟是少,分類不完全是non-sense。只是說,這樣分類要拿來幹嘛?人家要調查你如何花錢,那是他家的事。至少我們可以想的是:為什麼我要這樣做(不管是花錢還是其他選擇),我覺得[好]或[不好]的感受是從何而來,我現在是否要繼續這樣想、或這樣做,如果不要、又該如何。

哈,以前有些朋友會說我:想太多。當時我會有些氣、但不發作。嗯,再有人跟我這樣說,我就開扁--這事很重要好不好!?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