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由少甫每週四去領蔬菜箱,接連兩次是一位老先生在場主持。這樣見面兩次之後,他拿出一本繁體中文書來給少甫看,問是否這是我們國家的字,少甫很驚訝的問他怎會有中文書?老先生說他是作者,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借去翻翻看,下週再還。


書名叫做<小小地球>,中文版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以前我就頗喜歡這家出版社的書,它們常常設計得清淡素雅,題目有深度、而且好看。拿回來看了封面折口作者介紹,這位作者、也就是在現場發菜的老先生,就是Leigh Court有機農場的創辦人James Bruges。十二歲前在喀什米爾度過,後來回英成為建築師,再後來就放下建築,開了農場、從事有機產銷。

書借回來當時,我們各忙於作業及考試,此外還得花時間陪公子,因此只看了幾篇。這書拿起來很輕,是再生紙做的;雖全是短篇文章,但內容非常紮實,論及農漁業、能源、國際強權與金權等等,每一個都是大題目,他分篇用小文章處理,體貼讀者。只看了幾篇,就知道他的觀點非常與眾不同,例如,他反對銀行收放利息。初看,我想翻譯者應該有盡職,不過我還是比較想看原文,於是跟圖書館預約了原版,但還沒到。這繁體中文版,隔一週由我去領菜,順便跟老先生續借了。

就來讀吧!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雪中回診

今早又下雪了。 快九點時,打電話去約"當天門診"same day appointment (一般約診要兩天才看得到醫生,same day appointment則可以當天看),運氣好還有一個位置,九點十分。速速叫起少甫和大容,穿好出門到那裡已九點二十五分。 今天又輪到不同的醫生,她也有個兒子比容容大兩週。量體溫沒燒了,檢查喉嚨有看到鼻涕。解釋說,臉頰會痛是因為鼻塞鼻水會引起週邊感染,包括額頭也可能會痛。嘴巴裏有異味,就是因為鼻水倒流到喉嚨。因為鼻涕還有間歇黃色,醫生開了抗生素,以及潤膚膏。另外,家裡還有的退燒藥有止痛效果,可以緩和他的臉頰痛。(其實,若沒幹什麼問容容會不會痛,他都說不會,只有要吸要擦的時候才會叫痛、不肯。)也讓醫生看了嘴唇傷口,她說只要保持清潔即可。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溫由退燒糖漿控制之後,鼻塞的問題顯得嚴重起來。昨天跟今天,睡覺時都呼嚕呼嚕響,比爸爸打呼還大聲;呼吸不順導致無法安眠,一個多小時便醒來一次,牽連到當爸媽的也沒得睡,這簡直是刑求犯人的招數(遭到羈押的人在睡覺時被數度叫醒問口供,是過去白色恐怖及現在警局裡會使用的精神虐待方法,其目的當然是致使不打成招)。

鼻塞之外,還涕泗縱橫。鼻涕原來全塞在鼻腔裡,但他不肯蹭、不讓我們用吸鼻器、也不讓我們捏出來擦掉,總之他的臉全都不能碰。生病的小孩特別愛哭,一哭,鼻涕是流出來了,但他就抬手去擦,於是抹的一臉都是,接著再用沾鼻涕的手去揉眼睛。

為了鼻涕的事,我跟他對峙了兩天。我看不得小孩臉上手上黏乎乎的,而且鼻涕不清、病不會好。所以,他不從、我硬來,出力就大,他就更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加上生病小孩特有的挑三揀四。情況演變到我甚至會對他咆哮、拍桌。大人的執念,就是心魔啊。今天終於找出折衷之道,明白告訴他不可以用手抹的原因,教他自己拿毛巾擦掉。這樣是好了些,但一整天就聽到他哀叫:流鼻涕了啦、流鼻涕了啦。(容容,流鼻涕不用報告,好嗎?)

後來又有發現,他這兩天說上嘴唇會痛,我想不透為什麼感冒會嘴唇痛,歸因於人中的皮膚因摩擦而痛。然而不是。上週末少甫帶他去東方超市採購,在路上容容正面往前摔了一跤,流血。當天沒喊痛。今天想起這件事,於是翻開上嘴唇察看,原來啊,有兩道白色傷口,正對著門牙的位置。難怪他不肯讓我幫他擦鼻涕--只有自己來才有把握不碰到痛處吧!

可是很奇怪,他不用吸鼻器的理由是:臉頰會痛。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上午才起床沒多久,容容就伊伊呀呀的,讓少甫抱著在沙發上坐著,居然他又睡著了,當時我就覺得他可能生病了。下午即開始發燒,39度左右吧。精神不好、睡睡醒醒的,半夜只好餵他吃退燒糖漿。隔天(今天)下午又高燒了起來,將近40度,除了鼻塞沒有其他症狀。每次這樣都不知道該不該去看緊急門診。

快要四點、學校健康中心最後門診時間即將結束,到底該不該去、還是等到明天?少甫直接出門去問櫃檯,她們說小孩發燒不能等,帶來吧。準備好一路推著衝去,這次是個大約四十幾歲、有家醫科跟婦產科執照的女醫生,不但看喉嚨耳朵,還要聽肚子胸腔及背後,最後還要脫上衣脫尿布來觀察身體。

醫生說體溫很高,除了鼻子很大聲之外,其他無異狀,應該是病毒感染。要吃退燒藥、不要穿太多,背心跟尿布就好。向來被教感冒要多穿,穿那麼少真不習慣。回來後他只穿一件厚內衣蓋被睡覺,結果大汗而醒。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ushisushi with egg wrapBeetroot Gnocchi with Sage Butter積木作品一積木作品二積木作品三積木作品四積木作品五bedtime readingsnail at basilHigh Kingsdown playgroundon seasaw aloneon slide alonelemon cake by shaofu本週蔬菜箱的內容積木作品六 (父子合作)軌道和積木 (父子合作)高架軌道積木作品七積木作品八阿嬤寄來的玩具阿嬤寄來的書阿嬤做的紙鶴吊飾改用布尿布(Slim Minky)我穿布尿布(Disana Tie On)他說:這是crocodile的牙齒和眼睛my playground 就是要這麼亂幫Lala穿手套跟Lala躺在一起我和桃子派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容容站在沙發前,專注地玩著沙發上的玩具。我在他身邊,一部分的臉就在他的頭正上方。結果他突然玩到興奮,頭猛一抬,撞到我的左頰顴骨。我非常非常的痛。

被小孩撞到很痛,如果是你,你會對他說什麼、或怎麼做呢?
a) 大喝一聲:你撞到我了啦!
b) 嗚~好痛喔,來幫我呼呼。
c) 教他說對不起。
d) 怪他不小心。
e) ......?


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痛,馬上哀號出來(同時,看他好像撞得沒事,可能是頭骨比顴骨硬)。這一哀號,真實的感受那痛、並且不刻意克制自己情緒,結果就是:我鼻子一酸、眼淚掉了下來,足足哭了一兩分鐘。

在這一兩分鐘內,我還觀察著容容的反應(什麼媽媽嘛~到底是真哭還是假哭)。他只是呆呆的站在一旁,看著我。我除了發出哭的聲音,除了說一次好痛喔三個字,其他一句話都沒說。沒有叫他過來幫我呼呼,更沒有(想到要)教他說對不起。(我當時是一個被撞到的人,暫時就不當媽媽了。)

他的反應,從頭到尾就是靜靜的站在原地(我心裡想:以後他去幼稚園,弄到別人哭,會不會也是這個樣子呢?),他就只是看著,沒有其他的動作,直到我哭完擦掉眼淚,他才開始把弄玩具。接著,互動如常。

這是兩歲小孩的反應。看到別人痛苦傷心,他心裡有什麼感覺,我並不清楚,也無從得知。確定的是,他知道我很痛所以哭泣,而進一步的行動就付之闕如了。這時候是否該教他說 "對不起"呢?受害者要求加害人道歉,在社會新聞上不稀奇;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我叫(教)小孩跟我說 "對不起",我就是覺得怪。如果我不是當事人,而是排解容容跟別人的衝突,這時再來教對不起,那就比較對了。由此可見,很多學習還是得要在家庭之外才能發生。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週蔬菜箱的內容

2006聖誕節過完之後,生活上我提議了三個改變。一是不吃肉,二是用布尿布,三是訂了蔬菜箱 (vegetable box)。

不吃肉,是在仔細閱讀一份報導屠宰動物的傳單之後。這份傳單以平實的文字敘述了屠宰雞牛羊豬的手續。雖然英國有法案規定動物屠宰前要先電擊昏,不過,由於效益跟技術問題,很少屠宰工作者做到徹底。所以,照片中可以看到,牛羊豬還是醒著就被放血至死,成排雞隻吊掛在輸送帶、依序被機器送下熱鍋燙死的畫面。這在台灣也是一樣的,相關報導可以在動物社會研究會找到。這前後,我還讀到一篇關於實踐"價值"的文章,除了作者寫個人背景及故事很好看之外,文中描述 "別人的選擇,與我無關" 的這種商業邏輯,以及"我的選擇呢?我至少要為我的選擇負責吧?" 這些話語,深深的嵌在我心裡。

我是個滿有口腹之欲的人,並不至於倡導吃素,但是那份動物傳單讓我開始想,我們確實不需要、也不應該吃那麼多肉,況且那已經導致整個環境生態的問題。盡可能不吃肉,不僅能解放環境,某種程度上也解放了我:從這以後,不用提早解凍、不用分裝、不用認識肉品部位、不用在肉櫃前來回比價,實在省了不少心力。而我們一家三口的蛋白質怎麼來呢?除了蛋,就吃豆腐,雖然在英國,豆腐是台灣的四倍價錢;然後一週大約兩三餐有海鮮。其實,海洋資源早已枯竭,現在全球能吃到的鮭魚恐怕都是養殖的,真要說起來,吃海鮮也是不環保。但是,減量,以及慎選對環境友善的產品,是我可以做的選擇。

用布尿布,同樣也是基於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英國像德國那樣,一個垃圾袋要價五百台幣,那這個選擇就更有實際價值了。(可惜這個改變來的太慢:想起在台灣有洗衣機、垃圾袋要收錢的情況下,還用了兩年紙尿布;跑到這個沒洗衣機、丟垃圾不用錢的地方才改用布尿布,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蔬菜箱,有點類似主婦聯盟的共同購買。我在網路上找到一個Bristol郊區的有機農場,叫做 Leigh Court Farm,它在城中有四個領菜地點,我們可以選擇離自己最近的,每週一次去領個蔬菜箱回來。我們是訂小的,每週8鎊,蔬菜內容他幫你配好,事先註記哪些不吃,他們就會挑掉、用別的代替(我們不吃parsnip,歐洲防風草的根,其實就長的像白色的紅蘿蔔,可是氣味是紅蘿蔔的一百倍--太可怕了)。像蔥薑蒜這種本地不產、我們需要的材料,還是得額外再買了。這地區至少有兩三家這樣的農場可以選擇。訂這個箱的好處是,吃當季的比較健康,吃當地的比較環保(避免運輸)。說到運輸,英國的食物進口率非常非常高,超市買的菜都有標明產地,除了少數像包心菜是本地產的之外,其他很多菜來自西班牙、以色列、墨西哥等等。想想我們吃的菜是這樣耗費油料、污染地球、越洋千里而來,真的很不環保。所以訂了這個蔬菜箱,我希望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要盡量做對的事。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知道在其他說英語的地方是不是這樣,不過,英國人見面總是來一句:How are you?例如在樓梯間遇到、互相hello之後還有一點點時間要打發時,就會冒出這個問句。我們也許太認真,不過這真是教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才好。中文裡人家說句"你好",我們也就回個"你好",這不是簡單多了嗎?

例如說,第一次遇見住三樓那位漂亮小姐,是在我們一起進門時,我帶著容容才剛爬完令人氣喘吁吁的上坡路,她在前頭,一邊用鎖匙開門,一邊巧笑倩兮地拋出How are you,我脫口而出的是國中英語訓練的 fine, thank you,轉念覺得這樣對鄰居太敷衍,又加了句but tired,然而她也只是輕輕oh了一聲,然後還是巧笑倩兮地上樓去了。(我不禁在心裡想著:哼,以後你有小孩的話,你就知道了!)

二樓那位來自非洲坦尚尼亞的先生,他的L總是發成彈舌音、我總要聽好半天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雖是這樣的腔,他也有拋一句How are you的習慣。一聽到這句,我總是很機械的反應 fine Thank you(唉,國中英語像訓練鸚鵡似的,快要幾十年了還主宰著我的腦袋)。我總覺得這樣的應答很無謂--別人絕不是真心要探問你的狀況,於是我們的回答也不必反映自己;大家嘴上說著這一套、過去了就算了。其實,細究起來,說"你好"不也只是行禮如儀?但是,別人拋"你好",我回以"你好",我並不感到彆扭啊。

想起在台灣如果門口遇到鄰居,大家似乎總是習慣說句:"要出去喔?"其實這也只是隨便招呼,彼此都知道沒有探詢的意思,比起"你好"顯得親切一點。然而這如果照翻成英文來打招呼,似乎就很不合宜了。大概由於兩種語言文化的招呼語(或起頭話)的某種扞格,在這裡我感覺自己很難跟別人開啟交談。但是,假如有開始交談的話,英國人很喜歡在陳述之後加上反問(isn't it ? doesn't it ? )即使這也只是習慣、或可歸為無謂一類(他沒有真的要你回答),但這種結構似乎較能讓球在兩方之間傳來傳去。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穿布尿布(Disana Tie On)

(圖為容容穿著Disana Tie On Nappy) 

雖然這個媽即將要考試,但是我還是花許多時間在研究布尿布。原因是上上週由我處理了兩週的垃圾,拖了一大包出去(這事本來是少甫在做),垃圾量之多令人汗顏。另外,容容已經二歲二個月了,potty training一直未能成功,我想一部分原因是用拋棄式尿布會讓他(或我)學不會。

他已經很熟悉小馬桶,會自己坐,可是不管坐多久(讓他邊看電視邊坐、或我在一旁翻書給他看....),他總是沒有尿或屎在裡面。他通常是在吃完東西之後大便,可是在吃飯那個時間點實在沒空讓他坐小馬桶,就總是大在尿布裡,而且一天大兩次以上。即使是屎,總是已經大出來了才說、甚至沒說,他大概覺得反正爸媽總是會聞到味道然後就會換,屎一包對他來說,只要沒坐著也就沒什麼妨礙(除了吃飯看電視,他很少坐著)。另外現在是冬天,穿學習褲讓他學,就不能穿褲子(會濕掉),下半身只能穿半統襪,前陣子暖氣還沒修好,這樣實在有點冷。

這種情況一直到12月30日露出曙光--這天上午,在配電視的情況下,他終於在potty裡尿了一大泡。我高興的不得了,中午少甫一回來我就馬上得意地跟他分享這好消息。向來不看好potty training的他,只是喔了一聲。接著我就去煮飯了。過20分鐘,少甫苦著臉進廚來說:容容把沙發尿濕了。這前後兩泡,相隔不到一小時吧。尿在沙發上的量不多。總之,這似乎又成為一個證據--容容這方面還沒發展好吧。少甫說,長大就會了嘛;而且,總是會有些項目是他比別人慢的吧。

只好,尿布再繼續包上。可是,拋棄式尿布一包一包這樣丟,愈來愈覺得不妥。所以,我決心開始用布尿布。

跟台灣不同,歐美布尿布款式百百種,我要找最容易晾乾的、也最容易用手洗的,因為我們沒有洗衣機、遑論烘乾機(這樣要用布尿布是有點找自己麻煩)。也要顧及他的習慣跟意願,所以形式上要像拋棄式尿布那樣容易穿,以及,最好是藍色的。還有價錢--全新品我下不了手,於是在ebay上一直看。

買尿布不是件單純的事(至少在這裡來說)。各種牌子實在太多太多,但都不是在店面買得到的,都得網購。於是要來來回回的比較款式尺寸、了解用法、比價、組合搭配.....。也是怕一下子某樣買太多,但它卻不是最適合的,所以不敢一口氣買。總之,花了將近半個月時間下了好幾標,最後的結果是:2件口袋式尿布、7件尿布+2件尿褲、6條額外加強吸收的布料、一捲可沖入馬桶的墊紙。含運費總共花了45鎊。整個搭配起來,有5~7組尿布,一天很夠用了。

用了幾天下來,除了久坐會因壓力導致外漏,可說已步上軌道。尿布一換下我就用手洗,花在浴室的時間多了,於是我寫幾張英文字句小抄,貼在洗盆前的牆壁上,邊洗邊背,背完就換新的。容容眼尖:"ㄟ,怎麼有那個啊?"但願他不要搗蛋把小紙條都拆下來!

----------------------------------------------
[站外連結]

英國的布尿布網站:賣各種品牌的布尿布,此外還詳盡解釋如何使用、如何選擇。

選尿布:尿布形式百百種,該如何選擇?在這個英國網站,藉由你回答的幾個問題,它最後會推薦出你可以使用的尿布廠牌。

如何使用:這個檔案(英文的),會教你如何折尿布、洗尿布等等,圖解說明,詳細到無以復加。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早上跟台北skype,媽看新聞說英國有暴風雨成災。我這才想起,對喔,上週二看電視天氣預報說,週四會有storm,於是那天我跟容容就沒出去,從屋內朝窗外看起來也沒怎樣,所以根本就忘了這檔事。但少甫有出門,他說雨傘開花、防雨帽子被風吹的滾了好遠才追到、路上行人走路都東倒西歪。我們沒看新聞所以不知道原來這場暴風雨已造成全歐洲幾十人死傷。

以前對英國天氣的印象就是常下雨。來了這三個月,覺得那印象不完全對。這裡的雨,強度比不上台灣的豪雨,連續度也拼不過台北的陰雨綿綿。一天下個一兩次、每次大約半小時左右,但並不是每天都下。總之是"快雨時晴"。說起來,這樣並不難對付啊。想想看,比起台灣那種即使穿了橡膠雨衣都還是會溼透的豪雨,還有那連綿不絕、不絕又連綿的陰雨,這裡的雨算是可愛的了。


然而,雨之外,風也是重要的。英國常是風很大,這裡英格蘭西南部應該還算好,聽說北邊愛丁堡是歐洲風最大的城市。起風再加下雨,小折傘就會開花。但看起來這裡的女生通常還是會備著一支在包包裡,但要有心理準備它有時不管用就是了。少數人會帶支五百萬,通常是男生,可是如果帶著一整天而沒用到,那也很背。所以很多人都會穿雨衣,但可不是台灣騎機車穿的雨衣喔,而是有防雨功能的外套或大衣,這種通常也很擋風。不過,我看一般年輕人似乎不會老是穿雨衣,可能有其整體搭配的考慮吧,所以他們碰到雨,似乎是很習慣給它淋一下,不慌不忙。

氣溫方面,今年是史無前例的暖冬,目前為止大約只有一兩次下降到接近零度,此外氣溫都介於五度到十度之間,我想直到二月應該也都是這樣,大概就不會下雪了吧。想起第一次接近零度時,在門口碰到二樓非洲先生,他問說:你的國家天氣怎麼樣?我說:很溫暖,冬天也還有十幾度。他說:喔,你們還有冬天啊?

即使英國氣溫比台灣低,但目前我一整抽屜毛衣都穿不到,高領的衣服打入冷宮,衛生衣褲更是絕對不能穿。因為在屋子裡稍微活動一下就熱了,沒有釦子拉鍊的很難穿脫。最實用的是無袖背心、長袖上衣、可開襟的薄外套。如此層疊,出門再加上厚外套跟圍巾就OK了。

冬季外套大衣,放眼望去以深色為大宗。黑、灰、深藍、暗紅、深綠.....,西方人髮色淺皮膚白,穿深色是很對味,像我們黃或黑皮膚的,就需要自己琢磨一下了。例外的是西方老太太的大衣,常常回歸嬰兒的顏色:淺藍、深粉紅、奶油色.....,她們也必定戴帽,或綁上頭巾。老先生則常常戴一種沒有帽沿、只前端稍微突出一些的cap,我都叫它鄉村老人帽,據說那就叫鴨舌帽。年輕人常常不戴帽子--可能是髮型比較重要;氣溫接近零度才會戴個毛線帽。

我們呢,歲數是年輕,但穿著款式有中老年的傾向,出門配件是一件不少:圍巾、大衣、手套、帽子、鞋襪。外套帽子還都要防風防雨。若要跟容容一起出門,這一大套要搞好久。不過最近他穿衣穿鞋不會再跑給我追了,還會看晴雨、知道該穿哪件外套哩。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