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琺瑯切片

前天新買了一台電動攪拌器,想試試看好不好用,於是做了這個檸檬琺瑯。以前做這道點心了時候,打鮮奶油打到手酸都還打不發,只好省略了,吃起來口味偏酸,不很理想。

這回有機器幫忙,做起來真是輕鬆愉快。打檸檬內餡只花了五分鐘,鮮奶油打個三十秒就硬了。這樣子做甜點,還真是愜意啊!而且酸酸的檸檬內餡,搭配微甜的鮮奶油,味道就對了。這算是入門等級的甜點,步驟挺簡單的,寫出來跟大家分享。第一步先來做底盤:拿大約十來片消化餅 (130克),裝在塑膠袋裡,用桿麵棍敲成碎屑。另外,將50克左右的奶油加熱溶化,先沾一些抹在模型內側,再把消化餅倒進剩下的奶油裡拌勻,然後鋪到模子裡。用湯匙 (或用手) 把餅乾屑平均鋪滿整個模子,邊緣的地方要高起來 (參考上面那張剖面的照片)。鋪好後,放進預熱150度的烤箱,烤個15分鐘,拿出來放涼。

內餡要等底盤涼了才能倒進去,所以不必馬上開始做,隔個半小時,先吃頓飯再繼續。或者底盤烤好放著,隔天再用也無所謂。

內餡的作法:先拿一顆檸檬,把皮削下來,削的時後儘量不要削到白色的肉,聽說白肉會有苦味。削下來的皮切碎,已經沒有皮的檸檬拿去榨汁。另外,準備好煉乳170c.c.,鮮奶油200c.c.。把鮮奶油倒進盆子裡打發,然後加入煉乳、檸檬汁跟檸檬皮,攪拌均勻。拌好的內餡,應該是稠稠的,用湯匙沾著不會滴下來。不過,不管稠不稠,倒進鋪好底盤的模子裡就是了。用抹刀稍微把內餡整平之後,就可以拿去冷藏庫冰個一晚,讓它凝固。

冰好以後,再來做鮮奶油裝飾:把鮮奶油120c.c.、砂糖2大匙、幾滴香草精,一起加進盆子裡,打到用打蛋器沾著不會滴下來就行了。

鮮奶油要擠出形狀,需要擠花袋。我們沒有,就用石蠟紙 (grease proof paper) 代替。把石蠟紙捲成甜筒狀,外圈用膠帶固定住,再把打好的鮮奶油放進去。放的時候,尖的那端會留有空隙,不用管它,把鮮奶油都裝進去就是了。裝好後,把後端開口折個幾折,像牙膏軟管後面那樣。接著,就擠吧!

高興的話,可以切幾片檸檬薄片來裝飾。如果把檸檬片從「圓心」往「外皮」切一刀,然後抓住切口的兩邊,一邊向前一邊向後扭一下,再放到鮮奶油上,就會變成底下照片中那個樣子。想要弄得更漂亮一點,可以摘幾片薄荷葉,點綴在檸檬片之間。

最後這個步驟,我覺得裝飾的意義大過好吃的效果。除非你愛吃檸檬,不然那些檸檬片跟薄荷葉最後也是留在盤子上,然後丟掉。不過,裝飾的漂亮點,吃起來真的有比較愉快就是了。

再把材料與份量整理一次:

底盤
 消化餅 130克 (大約十二、三片)
 奶油 50克

檸檬內餡
 檸檬  1顆
 煉乳 170cc
 鮮奶油 200cc

裝飾用鮮奶油
 鮮奶油 100cc
 砂糖 2大匙
 香草精 幾滴

薄檸檬片、薄荷葉


祝想做的人都做成功。

站內相關文章

初次到訪,請看: 關於 "角角 , Corner"
相關主題,請看: 做饅頭下廚--壽司、油燜洋菇飯、醃洋蔥烤魚

擠花裝飾 檸檬琺瑯 檸檬琺瑯切片的背影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lay ground at Brandon Hill

容容今天九點不到就醒了,比平常早了一個多鐘頭。吃完早餐,跟容容說可以帶他出去玩,問他想去哪裡,他說要玩沙。嗯,這倒是不錯。聽說玩沙有助於發展小孩對大便的感覺,也許可以讓容容的如廁訓練順利些。

出門的準備其實很簡單,換衣服、穿襪、穿背心跟外套、穿鞋,然後就可以走了。但容容一到客廳,一下子要玩拼圖,一下子又要畫畫,三催四請也沒用。

我盤算了一下來回路程跟玩的時間,想要來得及回來吃中飯,十點半非出發不可,只剩十分鐘。於是,我把容容拉到客廳的掛鐘前面,指著長針跟他說:「現在長針在這裡,走到這裡的時候,如果我們還不能出門,就要改成留在家裡玩了」。把出門要準備的事情再跟他重複的一次以後,我就先去收拾他的隨身物品跟玩沙工具了。

五分鐘後回來,看他還在玩拼圖,提醒他,還是不為所動。直到十點二十八分,我又請他看鐘,他把我先前說過的,從哪一個走到哪一格,複述了一遍,講的過程中,那長針跟"6"越來越近了,這小子似乎才明白過來,快步跑去拿襪子。結果,只花了一分鐘就穿戴妥當。這個公園就在我上課的教育系館後山,叫做 Brandon Hill。它名副其實地是一座小山,有很大片的草地、樹也不少。草地上有許多自己長出來的小花,另外有些長成一片的花,水仙一類的,應該是特別來種的。山頂上有一座高塔,可能可以爬上去看風景,但我們來了三次,都是為了玩沙,還沒去看過那個塔。

沿著步道,翻過山頭,就到了遊戲場。這個遊戲場有沙坑、溜滑梯、鞦韆、籃球框跟一組攀爬架,從剛會走路的小孩到十來歲,都有得玩。當時還有另外三個英國小孩也在那兒玩,根據經驗,只要有陌生孩子,容容就會害羞起來。今天也一樣,容容從頭到尾就只要玩沙,滑梯不溜、鞦韆也不盪。

不過,光是玩沙,容容也就挺盡興了。一開始,這邊鏟鏟那邊挖挖,把沙子裝進桶子裡。後來,拿著鏟子在沙上蓋起印來。我陪在旁邊,剛好挖了一個坑,就把容容的小水桶"種"進去,容容看到,跟著玩了幾次,就開始自己發明,要"種"樹枝、"種"鏟子。我乾脆把鏟子桶子埋深一點,讓他來考古挖掘一下。哈哈,結果我太高估他的年紀了,只看到一堆沙子,根本不知道從何找起,我只好"一不小心"把東西都找出來。

我在忙著埋東西的時候,容容也沒閑著,自己跑到滑梯底下,有模有樣的說他在坐火車,旁邊的圍欄是車門,要關好。我問他:你要坐火車去哪裡?他想一想,說:「要從這個玩沙沙的地方,坐到......另一個玩沙沙的地方」。嘿,這劇本挺不錯的。一會兒下車,果然也是個玩沙的地方!

來的時後挺順利,容很安分的坐在車上讓我推。要回去的時候,他堅持要自己把車推到公園門口。嗯,他個頭都還沒有車子高咧!一路就這樣歪歪扭扭的往前推。我則是利用這個陪公子推車的空檔,多拍幾張照片。

出了公園門,容容信守承諾,安分的坐到車上。回家這一路上他講個不停,有一段是這樣的:「看!我坐在車上,也可以看到很多東西喔!有花、有樹、有車車、有門......」每講一樣,就用"左手"比一下,從一比到五。

我在後面邊看邊笑:這句「坐車也可以看很多」,是我們平日說服他坐車時講的話,現在倒成了他的台詞啦!再來,他是用左手比數字耶,這小子的右手傾向,好像讓我們給平衡一些回來了。

<a target="_top" href="http://s34.sitemeter.com/stats.asp?site=s34ourcorner"><img width="12" height="12" border="0" align="right" alt="Site Meter" src="http://s34.sitemeter.com/meter.asp?site=s34ourcorner" /></a>

延伸閱讀:

雅媽談教育:幼教上課筆記之如廁訓練篇
Brandon Hill 位置圖/Map

站內相關文章

初次到訪,請看: 關於 "角角 , Corner"
相關主題,請看: 右手刷牙 / 自主與麻煩媽媽訓練中


容容蓋的沙印 別人挖的沙坑 Play ground in the Brandon Hill Play ground at Brandon Hill Brandon Hill公園裡的 Cabot 塔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嗯,原因不少,說來話長。一年多前,我們只是把這裡當做記錄生活點滴的園地,隨性寫著。寫文章是花時間的,而時間是寶貴的。既然有話想說,不如好好的說,說到讓大家都來看。總之,這兒這次改頭換面,不只是刊頭圖片重新做過,我們也新增一篇導覽用以介紹自己跟本格,弄了一個簡易留言版,再把文章重新分類。這樣,就是清楚多了--對來訪的人、對我們,都是!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ttle cook 吸地板 Do you see the rainbow made by sand? SSM13525 SSM13532 SSM13541 SSM13563 SSM13569 SSM13577 SSM13582 before haircut after haircut yellow and green


_uacct = "UA-1522767-1"; urchinTracker();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看到有大人摟著小孩,說「你怎麼那麼可愛!」

這句話,當然不是在問問題,而是一種讚美,也沒有哪個小孩真的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不過,有一次社會心理學上課時,我們竟然很認真的,要幫這個問題找個答案。

老師拋出的問題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小孩長得圓圓的、眼睛大大、很可愛?不只是人類的小孩,哺乳類跟鳥類都有這種現象:年幼時跟成年後的長相,明顯不同。

有同學說:長得可愛能夠吸引大人的關注;也有同學說:長得可愛能夠博取大人歡心,讓大人願意投入更多心力照顧。長相討喜的確是一種生存優勢。前兩週,英國才發表了一份研究,證實長相俊美的人在法庭上被判刑的機率較低。不過,這種解釋可能只適用於人類吧?我沒看過還有哪種動物像人類一樣,喜歡逗弄嬰兒、因為跟嬰兒有互動而覺得滿足。

若要一併考慮所有鳥類跟哺乳類的情況,可能還需要更根本的解釋。先來看看那些從小到大都長同一副模樣的動物吧!昆蟲(例如蚱蜢)、爬蟲(例如蛇)、以及魚類,牠們的幼體只是體型比較小,身體各部份的比例跟成年以後是一致的。

這些動物有個共通的特點:牠們從蛋裡面孵出來沒多久,也許幾分鐘,頂多一天吧,就具備了所有生存的能力,只差體型比較小一點而已。

相較於這些動物,鳥類跟哺乳類算是相當「慢熟」的動物。鳥,從孵化到能飛,好像要好幾週;國王企鵝得要到一歲以後才能下海游泳;哺乳類更不用說了,光是吃奶就要吃上好一陣子,要長大到有獨立行動的能力,都得好幾星期。人類更久,得要十多年吧?


這些「慢熟」的動物願意照顧下一代,未必是因為牠們長得可愛,而是透過基因遺傳下來的本能。那些不願意照顧下一代的動物,牠們的幼體可能在還沒有繁殖能力之前,就夭折了,而牠們的基因也就此失傳。

不過,運用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倒是能夠幫「慢熟」跟「幼年的長相」找出一點關聯。

年幼的動物,除了躲避天敵的威脅之外,還得撐得過群體內部的威脅才行。說穿了,就是自己人互相爭奪權力與地盤那回事。有人研究過猴子之間的鬥爭:排名越接近的猴子,衝突越兇。也就是說,第一名跟第二名,會拼得你死我活,但是第一名跟第十名之間,幾乎不會有什麼衝突。另一個比較熟悉的例子是狗:兩狗相爭,輸的一方會將身體的要害暴露出來,表示投降,贏的一方也就不會繼續攻擊。畢竟,群體內競爭的目的,只是要定輸贏,而不是拼死活。

因此,年幼的動物可能發展出一種生存策略,就是直接向強者宣告:「我對你沒有威脅性啦!」而跟成年動物明顯不同的長相,就是牠們傳達這個訊息的方式。

這套邏輯放到人類社會裡,似乎也說得通。

如果你請兩個朋友來家裡吃飯,結果其中一個對你煮的菜挑三撿四,不只掉得滿桌飯粒,連湯都打翻了,灑了一地。你會有什麼反應呢?就算沒有當場把她趕出去,應該也不會再有下一次了吧!

不過,如果我說這兩個朋友,一個是你的好同事,另一個是他兩歲半的小孩,你的反應會有不同嗎?

我自己也有類似的親身經歷。剛到英國時,還不太會分辨英國人的年紀,就遇到兩個當地的青少年要來搶我們的優格。當時覺得「他們」可能是高中生,我緊張得要死,等到事後知道「她們」才13歲,才剛上國中,心情就大大不同......


扯遠了,拉回主題。

我必須承認:有時候小孩未必是天使,而是隻小惡魔,會把爸媽惹得火冒三丈。但是,當我們看著孩子的臉時,能夠想起他要傳遞的訊息嗎?

孩子不是存心找麻煩,他只是還不會而已!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似乎在這幾年漸漸的被發現、被研究,然後開始聽到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淪陷"--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過敏症狀。我們小時候好像沒聽過這回事,可能就是缺乏研究吧。這幾年,尤其是小孩,身體有某些症狀而沒病因的,常常就被診斷為過敏。

以前帶營隊時,五十幾個小孩裡,總有一兩張報名表上會填"異位性皮膚炎",其實這些孩子沒什麼特別需要照顧的,所以我也就不暸那是什麼。容容的玩伴有這個症狀,偶爾要幫他擦保護霜,這才讓我稍微了解一點。這種皮膚炎沒有解方,只能擦乳液以止癢防乾,另外是避免牛奶等等比較容易過敏的食物,據說長大就會好(就是長到可以來參加營隊那麼大囉)。這也讓我想起,小表妹以前也是這樣啊,小腿上總是一處處因為癢而抓破皮的傷口,我記得也是求醫無解,媽還用偏方,把她的腿架上小烤爐去烘哩。偏方應該也是沒什麼結果吧,長大就好了。

少甫也有過敏,過敏性鼻炎還是支氣管炎,打噴嚏,咳嗽。此外,幾年前去日本旅遊,吃螃蟹後極度不適,躺了兩天,醫生判斷沒有感冒也不是食物中毒,最後我記得是扶著病軀回到旅館,剛好傍晚人家在煮飯,一聞到油煙味,吐了出來,才瞬間好轉。海鮮也是公認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他不能吃究竟是因為體質寒、還是過敏,就未可知了。

我是個健康寶寶,向來認為自己沒有過敏。尤其是食物,節儉又好吃的我,雖然也有不愛吃的食物,但並不忌食。不過,忘了什麼時候,我發現自己吃了奇異果,從嘴巴、食道、到肚子,癢癢澀澀灼灼,就是不舒服。我一直以為是果皮上的毛在作祟。這週訂的水果裡有奇異果,今晚吃了兩小塊,想說是少甫削的,我吃到毛的機會應該很小才對。結果,又有症狀,而且心跳頗快。上網一查,才知道,原來,的確有人是會對奇異果過敏的。英國的研究顯示,小孩的反應比大人來得嚴重,甚至要送醫急救哩(所以,給小孩吃果泥,也是要小心的喔。)

在英國政府裡主管食品的Food Standards Agency的網站上,有清楚的專章說明食物過敏議題。很多食物都是已知的過敏源,而不同的人可能會對不同的食物過敏。在上面,我赫然發現,原來,爸不吃的芹菜,也是過敏源之一!以前我們對這議題不了解,常以為不吃某種食物,就是挑食。說不定,那並非個人挑剔,而是吃了不舒服啊。

以前不知道自己對奇異果過敏,吃後不適,卻無以名之,再加上不嚴重,所以倏忽即忘。一旦知道這原來也是個被公認的症狀,心裡居然有一種榮登榜上的感覺,往後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不能吃奇異果喔,因為我會過敏!"(還好自己也不特別愛吃,不然心理可能就兩樣了。)

這讓我想到,有一本談論 "注意力不全症" 的書<分心不是我的錯>,其中描述,那些特別不專心、好動、容易與別人發生衝突的小孩跟成人,從小到大得面對許多指責與挫折,身邊的人也難以忍受。然而,一旦從專家口中 "診斷" 確定那是生理上的症狀,親友跟患者本人,卻都突然能夠用較為接納的心態,來看待那些混亂與麻煩。

在這裡可以看到:某種身心狀態一經"專業"命名,個人的感受就會大大不同,甚至,社會的眼光也隨之調整。這在醫療哲學上,應該是個大題目吧。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種日子都選在週日。我們的鐘錶調快一小時,跟台灣時差變回七小時囉。

回想上次調手錶,嗯,我們也來了半年了。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SM13468什麼人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呢?

肩負「父母」職責的人們,大概會蠻想一探究竟的。不過,這也是心理學家們關心的主題之一喔!這學期上了一門「社會心理學」,就是從家庭裡的教養談起。

有句話說,年過二十五的人,得要為自己的外貌與行為負責。若把這句話反過來看,二十五歲之前,還有些別人會跟我們一起擔這個責任。那些人,應該就是父母了吧!

在生理的層面上,父母遺傳自己的基因給孩子,也將自己對食物的喜好、用餐習慣、衛生觀念等,複製在孩子身上。在外在環境的層面上,孩子人生中最初的十到二十年,都得要跟父母住在一起,分享同樣的空間、同樣的鄰里關係。父母選擇居住地的能力,往往受限於他們的經濟階級與生活態度,孩子也因為跟父母同住,而受影響。

另外,人類的大腦保留了極大的彈性,留待後天的輸入,也就是學習。這讓人類得以發展出複雜的社會與認知能力。發展這些能力的主要方法,就是觀察與模仿身邊的成人。孩子會觀察父母如何說話、如何感受、如何與人互動,同時,也能藉由父母的語言描述,學會如何面對過去的經歷或是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父母對孩子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但究竟哪些父母,給了孩子較好的影響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將會有很重要的貢獻。

想像一下,假如研究的結果證實,方形的門窗是引發暴力行為的關鍵因素,那我們就可以立法,要求所有的建築改用圓形門窗,經過一兩代的時間,許多犯罪行為都會自然消失,說不定,連國與國的戰爭都可以消彌。

可惜事情沒有這麼簡單。人生,是無法實驗的。在無法進行控制實驗的狀況下,研究者只能從各種蛛絲馬跡中,找出事情的相關性,進而拼湊出因果關係。進展雖然緩慢,但積少成多,還是挺讓人期待的。

研究這個主題的心理學家,首先得先建立一套描述教養方式的方法。我覺得光是這些分類本身,對有在反省教養方式的爸媽而言,可能就是一大幫助。

有人(Baumrind)把教養方式歸納為三種類型:專制型、寬容型、以及權威型。這不是很新的東西,我記得幾年前已經有些書把這種分類介紹給台灣父母了。

極端專制型的父母,會依照自己對事情輕重緩急(priority)的原則,嚴格的要求小孩,而不考慮小孩本身的狀況,可以想成類似「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那樣。

極端寬容型的父母,則是接納小孩自身的各種面貌,不加干預,同時顯現出來的,則是對於事情幾乎沒有輕重緩急的判斷。

至於權威型的父母,他們有很清楚的輕重緩急原則,但在要求小孩的時候,會加以說明,並保留相當程度商量的空間。

舉個例子來說:小孩在週末想跟朋友出去玩。

專制型的父母會說:「你得在晚上十點前回來,否則,你會被禁足一個星期,零用錢也會被沒收」。

寬容型的父母會說:「好啊,等妳回來的時候見囉」。

權威型的父母會說:「我希望你在十點之前回來,因為我覺得十點之後還待在街上並不安全,如果你真的有困難,請在九點五十九分之前打電話給我」,結果,小孩在十點十五分才來電話,他們會說:「我實在擔心死了,不過,沒關係」。

你/妳是哪一型的父母呢?

據上課的教授說,在西方,權威型的父母是成效最好的。因為父母是老練的「社會人」,能夠最有效的協助小孩發展出在社會中生從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專制型的父母剝奪了小孩練習與理解的機會,寬容型的父母並沒有提供清楚的典範。

雖然教授保留了文化差異的可能,但我覺得,台灣現在已經跟西方沒什麼差別了,也許,權威型的管教方式,也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只是,坐在電腦前看文章做選擇是很容易,實際上做起來,卻會複雜許多。

現在正養育幼兒的這一代父母,應該有不少人,是在專制型的教養方式下長大的,有時後難免會將「內建」的親子互動模式,應用到自己與孩子之間。另一方面,在反省自身經驗之後,也有可能採取寬容型的教養方式,希望孩子不要再經歷自己過往的不愉快。

但值得注意的是,權威型教養方式,並非專制與寬容的折衷方案。時而專制、時而寬容,也未必就有折衷的效果,反而會造成兩種方式缺點的總和。

要運用權威型的教養方式,需要兩種基本能力:把道理說清楚,同理孩子的狀態。這兩種能力,在台灣當前的文化裡,並不普遍。前陣子讀了一篇文章──他為什麼會察言觀色(註1),裡面就有一個如何跟孩子說理的好例子。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努力跟孩子說理,不只是有長遠的好處,漸漸的,短期的效果也挺令人滿意。但並不是說,當個權威型的父母,就保證可以跟孩子甜甜蜜蜜的相處。我們家容容那句:「你不要講話了啦!」就是個很經典的明證。對於自認還頗稱職的這對爸媽,真是個不小的打擊!

孩子有他先天的需求與喜好,增、減、或改變,都是學習與人相處的必要過程。即使為人父母的採用權威型的教養方式,也無法迴避--我們只是用了比較有效的方式,協助孩子面對這個過程而已。想清楚這一點,對於孩子給我下的這個「閉嘴令」,就比較能釋懷了。


註1:這篇文章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13期,作者是朱台翔。
註2:照片是我家廚房的窗景。好久沒有這麼晴朗的藍天了,是春天要來了嗎?

&nbsp; <a href="http://s34.sitemeter.com/stats.asp?site=s34ourcorner" target="_top"> <img border="0" src="http://s34.sitemeter.com/meter.asp?site=s34ourcorner" alt="Site Meter" /></a>

相關閱讀建議

@ 相關主題的文章1:延遲滿足
@ 相關主題的文章2:說謝謝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年11月,來到英國不久,怡伶就帶容容去了布里斯托動物園,並且寫下她的第一手觀察。只是,帶著一個二歲兒,實在很難看得仔細。今天看到鹿猿蜥蜥刊載的這篇小而美的布里斯托動物園,介紹了這個動物園的發展過程,以及從1990年開始推動的「二十年發展計畫」。

讀完後,就不難明白布里斯托動物園何以能造就今日的樣貌了。但我還想不通的是,經營動物園的這群英國人,怎麼會想到要將動物園的目標訂為「提升圈養品質、推展保育教育、投入野外保育研究」,並且把這些目標的落實,稱為「發展」?

目前看來,台灣的主流邏輯還是「發展 = 擴張 = 硬體建設」,對這個邏輯有所反省的,卻是一群沒有什麼資源的人。是歷史的機緣,造成了台英兩國不同的結果,還是,單純的因為我們起步較晚呢?


相關閱讀建議


@ 類似主題文章:訪動物園想台灣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容容的塗鴉

忘了是去年尾還是今年初,我們為容容申請去上布里斯托大學托兒所,它是唯一位在宿舍附近的托兒所了。填表格時,我希望四月去(容滿二歲半)。結果,等了好久都沒有通知來,我都想打電話去問了,聽力不好的人最怕打電話。箭在弦上,結果三月七號來了一封信。我很高興,拆開一看,說是有了位置。何時開始?九月,而且,還只有週四、週五兩天而已。九月?到時候我們不在此城了吧!少甫碩士課程九月結束,我們在這宿舍也只能住到九月中;我沒有這家大學的offer,照理講明年是會轉移陣地(如果IELTS考到6.5就可以去約克,不然就去新堡上一個月語言課然後直接入學)。這下子,難道我要為了容容可以上這個幼稚園,再找一次推薦人、寫文件申請布里斯托?

這珍貴的位置可是等不了這些考慮的。三月十九日,也就是接到信12天之後,就要給訂金。那也不是小數目,要先交131鎊;去唸的前一個月,再交131鎊。雖然小孩離園後,訂金會全數退還。我在想,如果沒去唸,那訂金還會退嗎?(少甫說,如果這樣也會退,那訂金就沒意義了啊。)

我真不知道,在托兒所要個位置得花這麼長的作業時間--信去了三個月後才回覆、然後說半年之後才有位置。也許這就是這一區缺幼兒資源的情況。總之,我們跟這個托兒所是無緣了。

下次會學乖,等六月考過試,知道要去哪兒,就先申請托兒所再說。


our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